[清]劉獻廷
漢主曾聞殺畫師,畫師何足空妍媸!
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王昭君,歷來是詩人墨客歌詠的對象,多以同情或贊賞的筆墨去寫。而本詩作者卻一反傳統,不落窠臼,反主為賓,獨具匠心地以王昭君為陪襯,公然為無數普通宮女的不幸抱不平,矛頭直指封建統治者,筆鋒犀利。
“漢主曾聞殺畫師,畫師何足空妍媸!”“漢主曾聞”是句式倒裝,為韻律的需要,同時也突出矛頭所指的人物“漢主”。“曾聞”強調“聽說”,這是因為漢主殺畫師之事,并非出于史實,而只是后人的傳說和戲劇、小說家的杜撰。據《漢書·匈奴傳》、《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漢元帝竟寧年間,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和親,昭君自愿出塞,以促進漢番的團結。元代戲劇家馬致遠出于反抗元朝統治壓迫的斗爭需要,修改了史實,編創為:畫師毛延壽因求賄不遂,丑化昭君畫像,昭君被迫出塞和番,投江報國,漢元帝殺了畫師以泄憤。本詩作者舍實而取虛,借題發揮,乃“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作者抓住這個傳說發表感慨說:其實,昭君的美丑豈是一個小小的畫師所能掩蓋歪曲得了的?!“空妍媸”的“空”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言下之意,昭君之被迫出塞,責在漢主。殺畫師,這不過漢主嫁罪于人的做法。
“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作者調轉筆鋒,直逼漢主,責問道:漢宮后廷,多少像王昭君一樣的如花似玉的青春少女,不是沒有嫁給單于而至今不為君王所知嗎?她們禁閉后宮,虛度韶華,空自熬白頭發而不為人所知,命運實在比昭君還要悲慘,漢主又何曾顧惜過她們呢?昭君流落異邦終身不返,但她畢竟還曾得到過漢主的恩寵,畢竟還得到世人的同情、了解和贊賞,而這些可憐的普通宮妃,她們是至死也未見漢主一面,更不為世人所知曉,白白地埋葬了一生。詩人把無限的同情給予無數的無名宮女,把批判矛頭直指封建君主,拆穿了他們仁慈多情的虛偽假面,公然為普通宮妃鳴不平,暴露了封建帝王多妻制的不人道。這在封建時代實在是驚天裂石之聲。
本詩立意深刻,構思新穎,巧妙地運用傳統題材,別開生面,獨出新意。議論大膽、精警透辟。達到了內容與形式、藝術性與思想性的高度統一。就揭示主題的深刻性來說,是超常絕倫的。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至今仍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
作為一首哲理詩,如果我們撇開作者的本旨,而就漢元帝獨憐惜已失去的王昭君而置宮中多少如花女于不顧這一現象而言,似乎還可以悟到一種人類心理現象上的通病:即對失去的東西,人們總是覺得特別寶貴,而對存在于身邊的或已經得到的,則常常熟視無睹,至于擁有過多的,甚至視為糞土。愿我們都能珍視已經得到的普通而寶貴的東西。慎而勿失。
上一篇:《澄水如鑒·[唐]崔顥》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瓜圃·[明]高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