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青喬
寧、鎮、定陷,縣丞李向陽、典史全福皆能殉難;上海戰破,亦惟典史楊慶恩投黃浦死
唱徹臨江節士歌,歌聲流憤滿關河。
如何為國捐軀者,只是聾丞醉尉多?
貝青喬是近代親身參加過鴉片戰爭的愛國詩人,他一生留下的詩不多,但他的詩,正如他的為人一樣,比較注意反映社會現實問題,充滿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充滿了抗敵救國的愛國激情。《軍中雜誄詩》共十八首,大約寫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大多是反映和贊頌鴉片戰爭中愛國官兵英勇的抗敵斗爭的。這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詩正如詩序中所述,是贊頌鎮海縣丞李向陽、定海縣典史全福、上海縣典史楊慶恩為國殉難事。詩以慷慨高亢的格調開篇:“唱徹臨江節士歌,歌聲流憤滿關河”,在大江南北,唱徹表彰節義之士的歌聲,歌聲流動著對侵略者憤慨激昂的情感。臨江節士歌,據《漢書·藝文志》載,漢有《臨江王》及《愁思節志歌》詩四篇,南朝齊陸厥將二題合而為一,作《臨江王節士歌》,寄寓不被重用的牢騷,后來唐代李白亦習以為詩題,歌頌壯士報國之志,中有“壯士(一作“氣”)憤,雄(一作“寒”)風生,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這里取壯士報國之義,指歌頌全福等人殉國的歌。后二句,詩意轉向了對清王朝高官顯貴的抨擊和譴責:“如何為國捐軀者,只是聾丞醉尉多?”為什么為國捐軀的人,只是一些丞、尉一類的下級官吏呢?“聾丞”,原指老病聾的縣丞(見《漢書·黃霸傳》);“醉尉”,原指醉酒的縣尉(見《史記·李將軍傳》)。這里以“聾丞”、“醉尉”泛指下級官吏。詩以疑問的句式提出問題,是有感而發的。當時在浙江主持抗英戰爭的,是奕經將軍,他在戰爭中,初則狂妄輕敵,輕舉冒進,戰爭失利后,又怯懦畏敵,向敵人妥協求和。同時,他所率領的將領,以及江浙的地方官員,也大多愚昧昏庸,貪生怕死。顯然,詩批判的鋒芒指向了以奕經為代表的高官顯貴,它寫出了詩人的憤慨,而在兩種不同官吏在對待戰爭的不同態度上的對比,也就更顯出為國捐軀者的高貴品質,在對比中深化了主題。
上一篇:龔自珍《己亥雜詩(其八十五)》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寧調元《早梅疊韻》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