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
山接青霄水浸空,山光滟滟水溶溶。
風回一鏡揉藍淺,雨過千峰潑墨濃。
裴公亭,唐代裴休為濟源人,濟源留有裴公祠、裴公亭等建筑。閑閑老人,趙秉文,號閑閑,金代文學家,一代文壇盟主。“濟源四絕”是他的著名詩作。耶律楚材過濟源,登裴公亭,自然聯想到趙秉文的“濟源四絕”,于是作了此詩。
前兩句“山接青霄水浸空,山光滟滟水溶溶。”“山接青霄”,這里不是說山以天為背景,而是山上一片青翠,天空似碧如藍,遠遠望去,天和山是一個顏色似的相接相連。而水面倒是非常空明,無色無波,恍如無物。“滟滟”本是形容水色,這里用來形容山光,見得出山既青翠,又且有層次,好像浮動的水波,而水則一清見底,非常平靜,宛如鏡面。下兩句寫一場小小風雨過后,因為是小風,水面并未掀起波瀾,只有一陣顫動的漣漪,但作者沒說是水動,而是說小風回旋,在鏡面上揉起了幾絲、幾圈淺淺的藍色。原來的水,清澄見底,幾乎無形,現在才“揉”出了一些淺藍的紋理,這就是“風回一鏡揉藍淺”。而遠山被雨澆灑后顯出了層層深綠色,好像一幅用潑墨技法、黛綠顏色染出來的彩墨圖。山是凝重的,水是輕盈的,雖然略有風雨,但風雨之后依然是一幅彩色分明的自然美景。
詩的寫法是順著視線移動,先看到遠山,后看近水,流動的山,靜止的水。風過處,水面起了變化,再去看山,原來山色也變了,這是雨帶來的。原來的景美,風雨過后,景又何嘗不美?
耶律楚材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和作家。他身為遼國后代,卻先后在金、元做官,在復雜的環境中,他能比較平穩地為官三十多年,至少他得保持一種內心的平衡。我們知道,他從少年時就留心佛道,他的集子叫《湛然居士集》,這不就透露出他思想深處超脫、豁達的一面嗎?此刻他想到趙秉文感嘆金由盛轉衰的“濟源四絕”,當然會有風風雨雨、江山依舊的感慨,但以大元重臣的身份,他覺得風雨過后,山水更嬌,所以揮筆清新地記下了景,也自然地流露了情:曠達高遠之情。
上一篇:雷琯《商歌十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趙孟頫《東城》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