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
簾鉤風動月西斜,仿佛幽魂尚在家;
呼到夜深仍不應,一燈如豆落寒花。
乾隆三十一年(1776)六月,趙翼之子耆瑞殤,這首詩作于此時。從詩題可以體會到,詩人亡子之痛,無法排解,于是就借酒消愁,喝到暮夜時分,醉意朦朧。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創作時甚至服用海洛英,服毒后能刺激幻覺,產生奇異的感覺。英人勃萊克于幻覺中常常能看見天使和鬼怪的行動。人在醉態中,有時也會產生某種幻覺。趙翼的這首詩,似乎也是想念亡兒醉后出現的幻覺。他扶醉歸來,仿佛聞到亡兒病中的氣息,知道這是亡魂在等待他,替他開門。
首句由聽覺和視覺寫起。夜深人靜,聽不到別的聲音,卻偏偏有風吹動門簾,使簾鉤發出聲響。詩人剛剛死去兒子,自然會想到這是兒子回來了,風動與亡兒掀動簾鉤在詩人看來是一回事。望窗外,月亮已經西斜,分明夜已深了。于是引出第二句“仿佛幽魂尚在家”。仿佛,是看不真切,隱隱約約,醉眼中似乎是亡兒在家中。既是醉后的幻覺,又寫出了詩人對兒子的深切思念。
第三句寫詩人想兒心切,多么想讓他能現身,走近自己,看個真切,于是千呼萬喚,希望他能答應一聲。但是任憑詩人一聲聲呼喚,呼到夜深更闌,仍然毫無回應。第四句說,只有那如豆的殘燈,微光搖曳,在掉落燈花。以景結情,更襯托出詩人內心的凄苦憂傷。結句將燈花寫成“寒花”,與“流螢帶火寒”有異曲同工之妙,完全是詩人獨特的心理感受。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夜晚、黑色、陰間、地獄往往相互對應。這首詩中出現的“月西斜”“夜深”“幽魂”都是與陰間相聯系的。把亡魂的可能出現安排在深夜,既符合古人的觀念,又可以感受到詩人夜不能寐的悲痛感情。
上一篇:吳鎮《韓城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趙翼《論詩(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