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札記·漫談詠除夕的詩
過舊歷年是我國人民幾千年來的傳統習俗,文人在舊歷除夕也照例要寫詩。唐人名篇如高適的《除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這種異鄉游子的哀愁顯然與現代人的思想感情格格不入了。北宋蘇軾于一○六二年在陜西鳳翔作的《守歲》詩就比較活潑有趣,形象也很生動: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把飛逝的時光比成鉆洞的長蛇,到了年末最后一天,仿佛只剩下一條尾巴,想捉也捉不住了。但作者并未流連光景,在詩的結尾處詩人寫道: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使人讀了不由精神為之一振。既然愛惜光陰,就該及時努力。蘇軾這時才二十六歲,當然沒有暮氣,所以用“少年猶可夸”來自勉。清代詩人中,我對窮愁潦倒、坎壈終身的黃景仁最為偏愛。遠在四十年前,我就已成為他的詩的熱心讀者了。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黃二十五歲,在浪游幾年之后于這年末從杭州回到武進原籍,寫下了著名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這首詩在當時已為人所傳誦。他的好友洪亮吉稱末二句為“豪語”。近人朱建新在《黃仲則詩·凡例》中評云:“其獨立蒼茫,俯仰千秋之感,讀之凄悒。”我則欣賞作者所具有的敏銳感受,竟能在乾隆“盛世”的“千家笑語”太平環境中,“潛從物外”摸到了時代的脈搏,體會出人們所覺察不到的“憂患”來。這一點,實在堪與曹雪芹的《紅樓夢》媲美。可惜末二句多為人所誤解。如陸繼輅《合肥學舍札記》便認為作者寫的“一星如月”是“金星先期驟明”,成為次年(1774年)山東白蓮教起義的先兆。其實詩人乃以燦爛的孤星自況,認為在別人眼中,自己誠然渺小孤寂,但就自身的才華學識而論,盡管無人賞識,卻獨具不滅的光芒,能與皎潔的月光一爭高下。這樣的意境在古典詩歌中真是不可多得的。
上一篇:詞典札記·滿庭堆落花
下一篇:詞典札記·畫屏金鷓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