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澀無人行
(冬歌之二)
途澀無人行,冒寒往相覓。
若不信儂時,但看雪上跡。
前兩句,途澀,道路艱澀難走。冒寒,冒犯嚴寒,意為不怕寒冷。相覓,尋找他。女子在無人行走的艱澀的道路上毅然前行,冒著風雪嚴寒前往約會地點尋找情郎,表現了女子守信赴約的一片癡情,描繪了一幅寒雪約會而失意的圖畫。男方呢?不但失信而不赴約,而且連女方冒寒赴約也不相信。面對這位失約的男子,女子唱道: “若不信儂時,但看雪上跡。”儂,我。但,只。跡,足跡,即腳印。意思是說: “如果你不相信我一人冒雪赴約的話,只要你去看看雪地上留下的那行腳印。”這使我們仿佛看到一個女子在冰天雪地里艱苦跋涉的孤單倩影,在她身后留下的一長串深深的艱辛的腳印,依稀留在人們的眼底。這一長串堅毅的足跡,不僅是她守信赴約的證據,而且也象是一串歌頌她堅貞愛情的音符。“事實勝于雄辯”,一長串“雪上跡”擺在眼前,這位失約的男子會怎樣想呢?民歌中沒有說,不過那男子慚愧而無言可對的窘態,是不難想象的。這是一首“冬歌”,通篇未出現一個“冬”字而嚴冬的氣氛卻很濃厚,這是由于歌手選用最能體現冬季特征的字眼(如“寒”、 “雪”)加以渲染的結果。
以上,我們從75首《子夜四時歌》中精選了10首加以簡要的分析鑒賞,總括起來,不難看出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從思想內容上看,這是一組反映市民“四時行樂”的愛情生活的民歌,可以說是“都市之歌”。這些歌謠妙在“勢聲出口心”(《大子夜歌》),以女子的口氣歌唱,表現出她們愛情的真摯熱烈和對幸福自由的追求,甚至有一定的反封建精神,一般說來是健康的,與淫靡的“宮廷詩”有原則的區別。其次,從藝術形式上看,這些民歌的首要特點,是篇制短小,而且抒情多于敘事,每首“子夜”民歌都可說是一首完整的“五言四句”的抒情小詩。每首“五言四句”,為后來的“五言絕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代盛行的“五絕”,可以說是在這些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次是語言清麗,樸素自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而無雕飾斧鑿之痕,正如《大子夜歌》所評: “歌謠數百種,子夜最可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讀起來,使人感到慷慨、明快、清麗、自然。第三,多種修辭方式的綜合運用。首先是“雙關隱語”的應用,例如“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子夜夏歌》)其中“蓮”是愛憐之“憐”的雙關隱語。此外,如以“絲”雙關“思”,以布匹的“匹”雙關匹偶的“匹”,以樹的“苦心”雙關相思的“苦心”等都是。這可以說是民歌的一種創造性的特點,在《子夜四時歌》中表現十分突出。這種“雙關隱語”的妙用,不僅使民歌表意委婉、含蓄、深隱、耐人尋味。而且充分地利用了漢語語音的特點,體現了語言的“諧音美”。其次“接字法”和“鉤句法”運用得也很突出。所謂“接字法”也叫“頂真”或“聯珠”,譬如上例頭句末字“我”,次句首字也是“我”,再如“春風動春心,流目矚山林,山林多奇彩,陽鳥吐清音。”(《春歌》)中的兩個“山林”,前后兩句首尾相銜,蟬聯而下,珠聯璧合,增強了節奏的美感。所謂“鉤句法”,即句首同字相鉤連,加強句與句之間的整體聯系,見“春林花多媚”(《春歌》)。此外“明比暗喻”、“擬人化”等,用得也很好。第四,多種表現手法的采用。譬如“白描法”、 “結尾含蓄法”、 “服飾描寫法”,都用得很好。還有, “四時歌”的點題,有時采用“直接點題法”,例如《春林花多媚》(《春歌》)連用三個“春”字點題;有時采用“間接點題法”,例如《途澀無人行》(《冬歌》),未用一個“冬”字,而用最能體現冬季特點的字眼(如“寒”、“雪”)來點明冬季。這樣寫富于變化。
上一篇:適吳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鄰里相送至方山|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