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
這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七首,是一支落拓者感嘆世態炎涼的歌。全詩十六句,每四句可為一節。
開頭四句由眼前落筆。從“明月皎夜光”到“眾星何歷歷”,有一個時間的進展過程。明月皎潔,清輝普照,天上的星斗并不分明,這是入夜的景象;待到眾星歷歷,則月已西沉,天色將曉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徹夜未眠的人已隱在其中,墻角蟋蟀的鳴聲陪伴著他,更增添了一番凄涼的意緒。 “孟冬”系用漢初的建亥歷,亦即夏歷的孟秋七月,下面四句便緊緊扣住這一節令特點,寫出詩人由“時節忽復易”的物候變化所引起的內心感受。這里所寫的“野草”、“秋蟬”、“玄鳥”——燕子,已不是眼前所見,乃是無寐時所想。與其說是寫物,不如說是寫己。作者充分調動了“比”的傳統表現手法,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地,將心中的抑郁、苦悶和走投無路的悲哀揭示出來,同時也透露出詩人飄泊不定的生活處境。而“昔我同門友”四句,才是引起詩人慨嘆的根本原因。當年的同窗學友,如今飛黃騰達了,有權有勢了, “不念攜手好”,把窮朋友象腳印一般拋到了身后,這才是最讓人傷心的殘酷現實啊!對這樣的“同門友”,詩人不可能再抱有什么幻想了,于是最后四句發出了徹底決裂的聲音。“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兩句采用了歇后的修辭手法,巧妙地運用了《詩經·大東》中的詩句: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 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皖彼牽牛,不以服箱。”箕不能簸揚東西,斗不能用來斟酒,牛不能拉車,豈不是徒有虛名嗎?詩人以此來比喻自己那些有名無實的“同門友”,形象、深刻,而又不失典雅。最后以“虛名復何益”作結,有如莊重的宣言,堅決果斷,也包含著對“虛名”朋友的強烈譴責。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談不上深廣,但畢竟反映了當時一定的社會現實。在藝術技巧上,此詩不失為優秀作品。
上一篇:日暮秋云陰|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春別|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