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2。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頷聯(lián)史論,宜憲宗誦之而廷臣和戎之議息。
【校記】
1.和蕃,《全唐詩》卷一作“詠史”。
2.胡,《全唐詩》一作“煙”。
【箋釋】
[青史] 古代以竹簡記事,故稱史籍為“青史”。南朝梁江淹《詣建平王上書》:“俱啟丹冊,并圖青史。”
[和親] 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關系與邊疆各族統(tǒng)治者結親和好。《史記》卷九九《劉敬列傳》:“(高祖)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唐蘇郁《詠和親》:“君王莫信和親策,生得胡雛虜更多。”
[社稷] 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尚書·太甲上》:“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廟罔不祗肅。”亦用為國家的代稱。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見威王》:“戰(zhàn)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禮記·檀弓下》:“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
[玉貌] 謂貌美如玉。鮑照《蕪城賦》:“東都妙姬,南國麗人;蕙心紈質(zhì),玉貌絳唇。”亦指美女。宋玉《笛賦》:“
[胡塵] 胡人兵馬揚起的沙塵。喻胡兵的兇焰。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擁旄司部,代馬不敢南牧;推轂樊鄧,胡塵罕嘗夕起。”唐白居易《法曲》:“以亂干和天寶末,明年胡塵犯宮闕。”
【輯評】
《云溪友議·和戎諷》:上悅,曰:“朕又記得《詠史》一篇,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武陵桃源,足稱詩人之興詠。”圣旨如此稠迭,士林之榮也。其《詠史》詩云:“漢家青史內(nèi),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欲靜邊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上笑曰:“魏絳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公卿遂息和戎之論矣。
《說詩晬語》卷下:人謂詩主性情,不主議論,似也,而亦不盡然。試思二《雅》中,何處無議論?杜老古詩中,《奉先詠懷》、《北征》、《八哀》諸作,近體中《蜀相》、《詠懷》、《諸葛》諸作,純乎議論。但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勿近傖父面目耳。戎昱《和蕃》云:“社會性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亦議論之佳者矣。
《瀛奎律髓》卷三○馮班評:名篇。亦是議論耳,氣味自然不同。交易所激昂,不專作板論,所以為唐人。查慎行評:與崔途《過昭君故宅》寄慨略同。五、六太淺。無名氏(甲)評:此事固為一時將相之羞。然劉敬作俑,尤當首誅。紀昀評:太直太盡,殊乖一唱三嘆之旨。
《唐詩鏡》卷三四:三、四怨而理,此言有裨國計,殆不徒作。
《重訂唐詩別裁集》卷一一:議論正大。昱又有句云:“過從讒后后,恩合死前酬。”此議論之佳者。
《小清華園詩談》卷上:何謂是非取舍?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故賢愚不分,不足以論人;是非不辨,不足以論事;取舍不明,不足以御事變而服人心。是故太沖《詠史》,其是非頗不乖人心所同然;嗣宗《詠懷》,其予奪幾可繼《春秋》之筆削。他如陶題甲子,見受禪之非宜;謝過廬陵,雪沉冤于既死。此后惟杜工部……讀之可見經(jīng)濟之實學,筆削之微權焉。他如“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靖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弼臣。”(戎昱《和蕃》)“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常為護儲胥。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里經(jīng)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李商隱《籌筆驛》)又“西師萬眾幾時回?哀痛天書近已裁。文吏何曾重刀筆,將軍猶自舞輪臺。幾時拓土成王道?從古窮兵是禍胎。陛下好生千萬壽,玉樓常御白云杯。”(《漢南書事》)數(shù)詩亦其后勁者。
上一篇:《聽杜山人彈胡笳》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聞顏尚書陷賊中》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