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庫分帷幄,儒衣事鼓鼙。兵連越徼外,寇盡海門西。節比全疏勒,功當雪會稽。旌旗回剡嶺,士馬濯耶溪1。受律梅初發,班師草未齊。行看佩金印2,豈得訪丹梯。
起亦與李同法,五、六美袁,“受律”一聯,謂凱旋之速也,意度閑逸,最佳。
【校記】
1.濯,《全唐詩》一作“躍”;耶,《全唐詩》一作“靈”。
2.金,《全唐詩》一作“侯”。
【箋釋】
[袁郎中] 即袁傪。見本書卷四李嘉祐《和袁郎中破賊后經剡縣山水上太尉》注。按:《全唐詩》卷一四八有劉長卿《和袁郎中破賊后軍行過剡中山水謹上太尉》、卷二〇七李嘉祐《和袁郎中破賊后經剡縣山水上太尉》、卷二五〇皇甫冉《送袁郎中破賊北歸》。
[武庫] 掌管兵器的官署。《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此處借指軍事。王維《為人祭某官文》:“既踐文昌,來司武庫。冀翟車之高足,為鳳池之先路。” 帷幄,指天子決策之處或將帥的幕府、軍帳。《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運籌帷幄之中,制勝于無形。”曹操《請增封荀彧表》:“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力。”
[鼓鼙] 借指征戰。《晉書》卷六〇《牽秀傳》:“自謂居司直之任,當能激濁揚清;處鼓鞞之間,必建將帥之勛。”唐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萬里辭家事鼓鼙,金陵驛路楚云西。”
[越徼] 南方邊遠之地。唐顧況《酬漳州張九使君》:“故人窮越徼,狂生起悲愁。”白居易《與陸庶詔》:“卿望重周行,寄分越徼。”
[海門] 海口。內河通海之處。唐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全疏勒] 疏勒,古西域諸國之一。王莽時稱世善,唐名佉沙。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一帶。其治疏勒城,即今疏勒縣。東漢耿恭,于明帝時,在匈奴重兵包圍下,堅守疏勒城,不受誘惑,全節而還,以此贊袁傪之功績。《后漢書》卷四九《耿恭傳》:“恭,字伯宗,(耿)國弟,(耿)廣之子也。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將帥才。永平十七年冬,騎都尉劉張出擊車師,請恭為司馬,與奉車都尉竇固及從弟駙馬都尉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乃以恭為戊己校尉……明年三月,北單于遣左鹿蠡王二萬騎擊車師,恭遣司馬將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騎多,皆為所歿,匈奴遂破殺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摶戰,以毒藥傅矢,傳語匈奴曰:‘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因發強弩射之,虜中矢者視創皆沸,遂大驚。會天暴風雨,隨雨擊之,殺傷甚眾。匈奴震怖,相謂曰:‘漢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據之,七月匈奴復來攻恭。恭募先登數千人直馳之,胡騎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擁絕澗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虜出不意,以為神明,遂引去。時焉耆、龜茲攻歿都護陳睦,北虜亦圍關寵于柳中,會顯宗崩,救兵不至,車師復畔,與匈奴共攻恭。恭厲士眾,擊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漢人,常私以虜情告恭,又給以糧餉。數月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恭與士推誠同死生,故皆無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數十人。單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明日,遂相隨俱歸,虜兵追之,且戰且行,吏士素饑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歿。三月,至玉門,唯余十三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鄭眾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上疏曰:‘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沖,對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于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后殺傷丑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此處暗以耿恭比擬袁傪的戰功。
[雪會稽] 《史記》卷四一《越王勾踐世家》:“勾踐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于此乎?’種曰:‘湯系夏臺,文王囚羑里,晉重耳犇翟,齊小白犇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范蠡)事越王勾踐,既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余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于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勾踐以霸。”此處以之喻指袁傪之蕩平浙東袁晁義軍。
[剡嶺] 見本書卷四李嘉祐《和袁郎中破賊后經剡縣山水上太尉》詩“剡縣”注。
[耶溪] 即若耶溪。出浙江省紹興市若耶山,北流入運河。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跡,相傳西施浣紗于此,故一名浣紗溪。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若耶溪,云門寺,吾獨胡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
[受律] 受命出師。唐郎士元《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春半梁山正落花,臺衡受律向天涯。”
[班師] 調回軍隊,也指軍隊凱旋。《尚書·大禹謨》:“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蔡沈集傳:“班,還。”
[丹梯] 紅色的臺階。指尋仙訪道之路。唐宋之問《發端州初入西江》:“金陵有仙館,即事尋丹梯。”杜甫《贈特進汝陽王》:“鴻寶寧全秘,丹梯庶可凌。”邵寶之注:“丹梯,山上升仙之路。”
上一篇:《奉和獨孤中丞游法華寺》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送魏十六還蘇州》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