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安徽省·李白墓》古詩詞賞析大全
李白墓在當涂縣青山(又名謝公山)西麓。唐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他掉頭東歸,沿途在漢陽、江夏 (武昌)、巴陵、豫章 (南昌) 盤桓1年多,于這年春天第5次來到安徽,輾轉于宣城、涇縣、當涂、金陵 (南京)一帶,最后他投靠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定居于當涂采石,此時他已衰老。寶應元年(762年)十一月,這位偉大詩人因“腐脅疾”卒于當涂,原葬于當涂龍山。與龍山隔河相望的青山,是南齊名詩人謝脁常游之地,李白甚慕之,曾在此營宅以居。唐元和末年(817年),李白生前好友范倫之子、宣歙觀察使范傳正,訪得李白兩孫女,知李白臨終志在青山,遂將墓遷于此,與謝脁故宅為鄰,并親撰碑文,立碑于墓前。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詩名] 臨終歌
[作者] 李白,此詩是詩人臨終時所作的最后一首詩,它既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臨終遺言。詩句哀惋動人,悲愴壯烈。
[注釋] ●振八裔: 八裔即八方,振翅飛翔八方。●中天摧句: 中天,半空。詩人以大鵬自比,來表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但現在年僅61歲,從半空中受到打擊而摧折,自己即將離開人世,流露出深沉感嘆。●余風句:意思是盡管大鵬要落了,但自己相信振翅的余風會激蕩下去的。●游扶桑句:扶桑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株神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十洲記》:“扶桑在大海中,樹長數千丈,一千余圍,兩干同根,更相依倚,日所出處。”石袂,即左袖。嚴忌《哀時命》:“衣攝葉以儲與兮,左袂掛于扶桑”,意思是左袖太長,掛在扶桑樹上。詩人用此典故來說明自己有才能,受到束縛,不能任意施展。●后人句:后世人得到這個掛在扶桑上的石袂,會把它流傳下去。實際上是詩人寄希望于后人。●仲尼句:仲尼,孔子的字。出涕,指孔子泣麟的故事。麒麟,一種象征祥瑞的靈獸。春秋時,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獲麟,孔子見到后哀傷而出涕(流淚)。這句意思是,麒麟被捕有孔子為它出涕,孔子死時有誰為他出涕呢?言外之意即我死時有誰為我哀傷呢?當時李白飄零依居于安徽,故友均不在其身邊,流露出詩人臨終時的無限感慨。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詩名] 夢李白 二首之一 (全詩16句)
[作者] 杜甫,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以永王李璘事流放夜郎,翌年放還,時正在江夏 (武昌)與匡廬 (江西廬山)之間。杜甫是李白的摯友,身在秦州(今甘肅天水),久不得李白消息,十分想念,而其時尚不知李白已遇赦。全詩充滿了杜甫對李白的懷念深情。
[注釋] ●死別:指死友而言。●生別句:杜甫與李白在兗州石門分手后,已十三、四年,后又聞李白被謫、被流放之事,心中無限悲惻。●江南句:古時中醫稱內病為瘴,外病為癘,南方暑濕之地有之,故稱江南瘴癘地,其時李白被流放“夜郎”,正處南方之地。●逐客:指李白,因被流放,故稱逐客。●故人: 亦指李白,離別很久的朋友。
何謂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
天地空鎖骨,聲名不傍身。
誰移耒陽冢,來此作吟鄰。
[詩名] 經謝公青山吊李翰林
[作者] 杜荀鶴
[注釋] ●何謂句: 原意是 “怎么能說先生已經死了呢?”實意是李白雖死猶生。●先生句:李白的詩風、人格、理想正在人民中不斷產生影響,故說“道日新”。●青山句:孤墳伴著青山明月。●耒陽冢:指河南耒陽杜甫的墓。李白與杜甫是唐代兩個大詩人,在人民中影響最為巨大,而且他們又是摯友,都有相似的坎坷不平的身世經歷,因此詩人意思是說將耒陽冢移來安徽與李白作吟鄰 (即相伴而詠吟),就更好了。
夜郎歸未老,醉死此江邊。
葬闕官家禮,詩殘樂府篇。
游魂應到蜀,小碣豈旌賢。
身沒猶何罪,遺墳野火燃。
[詩名] 經李白墓
[作者] 項斯,字子遷,唐代江東(今南京一帶)人。初不為世人所知,后以詩卷謁楊敬之,楊贈詩曰:“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斯因此聞名長安。武宗會昌二年(844年)進士,官丹徒縣尉。
[注釋] ●夜郎句: 唐肅宗乾元元年,李白因追隨永王李璘,被罰流放夜郎,第二年在流放途中遇赦釋歸。當時59歲,精力尚充沛,故言“未老”。●醉死句:傳說李白在采石磯醉后跳江捉月而死。其實他是病死的。李華的《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序》和范傳正的 《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都書明為病死。●闕:通“缺”。句意是葬李白時沒有官家的禮儀,可見他身后的凄涼景象。●詩殘句:李白寫詩,喜歡用形式比較自由的樂府歌行,這里的“樂府篇”代指他的詩。句意是他死后詩也散失了不少。李陽冰《草堂集序》謂:“李白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他人焉。”李陽冰的這部《草堂集》也失傳了。●蜀: 今四川,李白的故鄉。●小碣句:小的石碑(圓形的叫碣,方形的叫碑),此指墓碑。這句意思是“小小的墓碑哪能起到表彰賢人的作用呢!”●身沒二句:說人已死了,還有什么罪呢?為何遺墳也被野火燒了呢?總之,看出詩人到這里時李白的墓地一片荒涼,詩人不勝感慨。
詩中日月酒 中仙,平地雄飛上九天。
十字遺碑三尺墓,只應吟客吊秋煙。
[詩名] 經李翰林墓 (全詩8句)
[作者] 殷文圭,唐詩人。
[注釋] ●詩中句:李白不僅是古今詩人中最有才華的詩仙,而且與賀知章、汝陽王李琎、李適之等為酒中八仙。杜甫飲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雖然成異物,逸名猶與萬方傳。
昔朝曾侍玄宗側,大夜應歸賀老邊。
[詩名] 吊李翰林 (全詩8句)
[作者] 曹松,唐詩人。
[注釋] ●成異物:人死之后成為非人間之物。●玄宗側:天寶元年李白應唐玄宗李隆基之詔,赴長安,任玄宗的供奉翰林。●賀老:老詩人賀知章是第一個賞識李白詩才并給以很高評價的人。賀當時為唐玄宗的太子賓客,是他向玄宗推薦了李白。這句意思是如今在地下長夜中,應當與賀老詩人在一起。
世間遺草三千首,林下荒墳三百年。
顧我自慚才力薄,欲將何物吊前賢。
[詩名] 謁李白墓 (全詩8句)
[作者] 曾鞏
[注釋] ●遺草三千首: 李白一生遺留給后世的詩歌共1100余首,三千首可能包括許多佚作,為概數。●荒墳二百年:從李白死后建墳至宋曾鞏謁墓,已經200余年。
飲似長鯨快吸川,思如渴驥勇奔泉。
客從縣令初何有,醉忤將軍亦偶然。
駿馬名姬如昨日,斷碑喬木不知年。
浮生今古同歸此,回首桓公亦故阡。
[詩名] 吊李翰林墓
[作者] 陸游
[注釋] ●飲似句: 指李白當年是酒中之仙,飲酒有海量。●思如句:指李白才思奔放敏捷,如渴了的駿馬,勇奔清泉。●客從句:李白最后到安徽,投靠其族叔李陽冰。詩句意思是李白落泊到依從一個縣令,這在初年哪有此事呢?想當年李白曾在長安與皇帝論世事,與帝妃同飲于月夜。此處是詩人從世事變遷發出感嘆。●醉忤將軍句:唐天寶元年,李白名播海內,玄宗于便殿召見,李白神氣高朗,軒軒若霞舉,在酒醉中,玄宗讓他脫靴穿鞋,李白展足與高力士說:“脫靴!”高力士當時雖為之脫靴,但深以為恥。最后在高力士的謗讒下,李白終于被逐出長安。醉忤將軍指的是此事。詩人認為李白當時的高傲行動是偶然的失誤。將軍,唐玄宗曾封高力士為驃騎大將軍。●桓公:指晉大將軍桓溫,很敬重文人名士,史載有俠士“王猛捫虱對桓公”的故事。李白曾以其友張鎬將軍比桓溫。然此時均成故人了。
嗜酒傲明時,何因賀監知。
承恩金馬詔,失意玉環詞。
名與三閭并,身將四皓期。
乾坤沉秀氣,江水帶哀聲。
[詩名] 李翰林墓 (全詩16句)
[作者] 宋無,宋詩人。
[注釋] ●嗜酒句:李白在40歲左右酒量很大,此時也是他傲放得志之時。●賀監:賀知章,為當時玄宗的太子監,故稱賀監。●承恩句:唐天寶元年,李白正游會稽(今浙江紹興),玄宗下詔召他進京,金馬詔即指此。承恩,受君王的恩寵。●失意句:玉環,楊玉環,即楊貴妃。玉環詞指李白在玄宗與貴妃賞花、游園時所作的 《清平調詞三首》。此三首既寫花,又以花喻楊貴妃,故稱玉環詞。也正因寫了這首詩,得罪了貴妃,李白從此失意。●名與句:意思是李白的詩名與古詩人屈原并名。●四皓: 秦末隱士,為避亂隱于商山 (在陜西省商縣),商山有七盤十二爭,林壑深邃,形勢幽勝,此句即將李白與四皓相比。
蕭蕭高冢倚云根,父老相傳太白墳。
白骨定隨風月冷,青山常共姓名存。
[詩名] 經李謫仙墓 (全詩8句)
[作者] 高翥,宋詩人。
我思李太白,有如云中龍。
長嘯拂紫髯,手撚青芙蓉。
采石波浪惡,青山云霧重。
我有一斗酒,和淚灑天風。
[詩名] 過池陽有懷唐李翰林
[作者] 薩都剌,字天錫,元朝雁門人,泰定進士,累官御史,由于彈劾權貴,被貶閩海知事,工詩,性愛山水,晚年結廬于安慶司空山太白臺下。
[注釋] ●紫髯: 傳說李白的胡須是紫色的。●一斗酒:用杜甫詩句:“李白一斗詩百篇。”意
即用酒和淚祭祀李白。
君不見唐朝李白特達士,其人雖亡神不死。
聲名流落天地間,千載高風有誰似?
我言李白古無雙,至今采石生輝光。
嗟哉石崇空豪富,終當埋沒聲不揚。
黃金白璧不足貴,但愿男兒有筆似長杠。
[詩名] 吊李白 (長詩,選10句)
[作者] 方孝孺,明寧海人,字希直,惠帝時為侍謫學士,是當時的著名學者。后來燕王朱棣率兵進京,將其殺死。
[注釋] ●特達士:有德行的名士。《禮聘義》:“圭璋特達,德也。”《世說新語》:“王丞相謂顧和曰:‘此子珪璋特達,機警有鋒。’”●采石:采石磯。●石崇:晉代人,航海致富,歷史上著名的富豪,置舍谷別墅于河陽,生活奢侈,最后被當權者所殺。●筆似長杠: 喻名士、文人。
青山孤冢謫仙存,草覆殘碑字可捫。
千古艷傳天子眷,一抔空掩夜郎魂。
何年曾此浮宮錦,今日依然照酒尊。
我欲起君論往事,繽紛黃葉滿前村。
[詩名] 太白墓
[作者] 胡永順,明詩人。
[注釋] ●天子眷: 當時唐玄宗很愛李白之才。由于高力士在楊貴妃處屢進讒言,楊貴妃也對李白不滿,玄宗三次要任命李白官職,均為宮中所止。以后李白就被迫離開長安。●浮宮錦:指民間傳說李白在采石磯,曾身披玄宗所賜宮錦袍,泛舟江中的故事。
上一篇:關于描寫《山東省·曲阜孔廟·孔林》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四川省·杜甫草堂》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