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辛棄疾詞《菩薩蠻》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這首詞是辛棄疾小令中的代表作之一,長期膾炙人口,并出現在各種有關選本中。
對于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及其中心意旨,羅大經《鶴林玉露·辛幼安詞》首先作了如下的揭示:“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自此起興?!匉p鴣’之句,謂恢復之事行不得也?!弊詮牧_氏創為上說,后人詮釋此詞時莫不翕然景從。有的學者爬梳有關史料,發現金兵追隆祐至造口(即皂口)之事有不盡符合史實之處,因而斷言羅說非是;有的論者在解釋此詞過片兩句時認為作者意在寓托抗金力量勢不可擋的信心。對于這些意見,筆者都不敢茍同。按《宋史·后妃傳》有“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質明至太和縣”的記載;《三朝北盟會編》于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也記有隆祐離開吉州,“金人追至太和縣,太后乃自萬安縣至皂口”之事。羅氏所說,與史實大體相合,只是金兵追至皂口這一細節微有差誤而已。隆祐在避難途中既曾經過造口,則四十余年后稼軒來到此地,聯想這段史事而興中原未復的感慨,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寫詩不同于撰史,不必也無須拘泥于史實的每一細節,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早有先例。我們不能因為東坡所寫之地并非當年孫、劉鏖戰曹操的赤壁,就否定東坡此詞確實由此起興。故筆者以為不能據以否定羅氏“幼安自此起興”之說,此其一。發端兩句中,“行人”是一關鍵詞。如果否定羅說,則此“行人”只能有兩種解釋: (1)泛指羈旅行役之人;(2)特指北方逃亡南下的群眾。前一解釋與下面兩句詞意銜接不上,后一解釋亦覺影響模糊。如果理解為隆祐太后及扈從的兵衛宮人等,則由此景此史而起興,接著兩句抒發中原至今未復之恨,便覺順流而下,毫無窒礙,此其二。而且換頭兩句,在上片抒寫家國之恨的基礎上過渡到感懷作者自己的身世(說詳下),也顯得十分自然,此其三。換頭兩句,筆者認為應作這樣解釋: 多情的青山意欲挽住東流的逝波,然而江水無情,依舊不舍晝夜地將歲月流去,流去。這對壯志未酬、年近不惑(此詞作于稼軒三十六七歲時)的作者來說,是憂心忡忡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很多論者認為這兩句寫抗金力量不可阻遏,這是斷章取義,故意拔高,不顧全詞上下有機聯系的主觀臆說,因為一,在作者筆下,“青山”從來不是反面形象,“青山欲共高人語”(《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甚矣吾衰矣”)等等,這類例子在稼軒詞中甚多,不能一一枚舉??梢詳嘌裕?一,作者決不可能將“青山”作為阻遏抗金力量的象征;二,倘若依照論者的解釋,則這兩句不惟與上下詞意難以勾連,而且也同全篇的感傷情調不相協調,徒然損傷了作品的藝術真實。
最后附帶談談結尾兩句如何理解的問題。論者或以為“聞鷓鴣”之句謂恢復之事行不得,或以為作者深慮自身恢復之志未必即得遂行,或就鷓鴣之啼聲是否酷似“行不得也哥哥”及其象征意義如何展開爭議。筆者以為,這些求之過深過實的解釋都是不必要的。其實這兩句不過是通過眼前實見實聞的哀景來烘托作者的滿懷抑郁之情而已。此詞的勝處,正在以空靈的藝術手法來傳達感情;必欲字字句句坐實,不僅在解釋此詞時處處有牽強附會之感,也決不是解釋古人其他優秀詩詞作品的正確方法。
上一篇:無名氏詞《菩薩蠻》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杜光庭傳奇《虬髯客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