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何以必變?凡在天地之間者, 莫不變:晝夜變而成日,寒暑變而成歲;大地肇起①,流質(zhì)炎炎;熱镕冰遷, 累變而成地球;海草螺蛤②,大木大鳥, 飛魚飛鼉③,袋獸脊獸,彼生此滅,更代迭變, 而成世界;紫血紅血,流注體內(nèi),呼炭吸養(yǎng), 刻刻相續(xù),一日千變,而成生人。藉曰④不變, 則天地人類, 并時而息矣。故夫變者, 古今之公理也。貢助之法變?yōu)樽庥拐{(diào)⑤, 租庸調(diào)變?yōu)閮啥?sup>⑥, 兩稅變?yōu)橐粭l鞭⑦。井乘之法變?yōu)楦?sup>⑧,府兵變?yōu)閺滘T⑨,擴騎變?yōu)榻?sup>⑩。學(xué)校升造之法變法薦辟(11), 薦辟變?yōu)榫牌分姓?sup>(12),九品變?yōu)榭颇?sup>(13)。上下千歲,無時不變,無事不變,公理有固然, 非夫人之為也。為不變之說者, 動曰“守古, 守古”, 庸詎知(14)自太古、上古、中古、近古以至今日, 固已不知萬百千變。今日所目為古法而守之者, 其于古人之意,相去豈可以道里計哉!今夫自然之變, 天之道也;或變則善,或變則敝,有人道(15)焉, 則智者之所審也。語曰: “學(xué)者上達, 不學(xué)下達。”惟治亦然。委心任運, 聽其流變, 則日趨于敝;振刷整頓, 斟酌通變, 則日趨于善。吾揆(16)之于古, 一姓受命, 創(chuàng)法立制,數(shù)葉以后, 其子孫之所奉行,必有以異于其祖父矣。而彼君民上下, 猶僩(17)焉以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 薾然(18)守之, 因循不察,漸移漸變, 百事廢馳,卒至疲敝, 不可收拾。代興者審其敝而變之,斯為新王矣。茍其子孫達于此義, 自審其敝而自變之,斯號中興矣。漢唐中興,斯固然矣!《詩》曰:“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19)言治舊國必用新法也。其事甚順, 其義至明;有可為之機, 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勢, 有不容少緩之故。為不變之說者, 猶曰“守古, 守古”, 坐視其因循廢弛, 而漠然無所動于中。嗚呼, 可不謂大惑不解者乎! 《易》曰: “窮則變, 變則通,通則久。”(20)伊尹曰: “用其新,去其陳, 病乃不存,夜不炳燭則昧,冬不御裘則寒,渡河而乘陸車者危, 易證而嘗舊方者死。”(21)今專標(biāo)斯義, 大聲疾呼,上循土訓(xùn)、誦訓(xùn)之遺(22), 下依蒙諷、鼓諫之義(23), 言之無罪, 聞?wù)咦闩d。為十篇, 分類十二。知我罪我, 其無辭焉。
(中華書局排印本《飲冰室全集》)
注釋 ①肇(zhao)起——始創(chuàng)。②螺蛤(ge)——水生軟體動物。③鼉(tuo)——即揚子鱷,爬行動物。④藉曰——假如說。⑤“貢助”句——貢助,即貢賦。下之所供為貢, 上之所取為賦。租庸調(diào),唐前期向受田者征田租、力庸、產(chǎn)調(diào)三種賦役的合稱。⑥兩稅——即兩稅法,唐建中時施行的賦稅制度,構(gòu)成唐后期至明中葉分夏秋兩次征稅的田賦制度的基礎(chǔ)。每年分夏秋兩次征稅,租、庸、調(diào)折合錢價并入兩稅征收。⑦一條鞭——即一條鞭法,明中葉以后賦役制度的改革辦法,特點為役并入賦并由實物稅轉(zhuǎn)為貨幣稅。⑧“井乘”句——井乘,古代軍制,依地域建制的軍事制度。府兵,西魏大統(tǒng)年間創(chuàng)建的兵制。⑨(kuo)騎——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召募壯士充宿衛(wèi),號“長從宿衛(wèi)”,次年改稱騎。⑩禁軍——宋朝建立后收境內(nèi)甲兵為京師直接統(tǒng)管,名為禁軍。⑾“學(xué)校”句——升造,選拔培養(yǎng)。薦辟,由薦入仕。⑿九品中正——魏晉南北朝時官吏選拔制度,每州郡由有“聲望”者擔(dān)任中正官,將本州郡內(nèi)士人按其“才能”分為九品,每十萬人舉一人, 由吏部授予官職。⒀科目——隋唐以來分科取士,稱科目。⒁庸詎(ju)知——如何知道。詎, 豈, 何。⒂人道——此指人之因素。⒃揆(kui)——揣測。⒄僩(xian)——原指寬大、開闊,此處指盲目無知。⒅(er)然——原為花盛開之貌,此處喻自得之狀。⒆“周雖”句——周雖是舊邦國.天命已革舊更新。語出《詩經(jīng)·大雅·文王》。⒇“窮則”句——處于困境就要變通,變通則可以順達,順達就可以長久。語出《周易·系辭下》。(21)“伊尹”句——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為官名。當(dāng)臣時受商賞識,予以擢用,后佐商滅夏,綜理國事,侍奉三朝。昧,昏暗。語出《呂氏春秋·先己》,乃呂氏就伊尹對湯問的發(fā)揮,非伊尹之言,梁氏誤記。(22)“上循”句——土訓(xùn),官名,負責(zé)向帝王陳報山川地勢、土質(zhì)好壞及土地所宜生產(chǎn)。誦訓(xùn),官名,負責(zé)向帝王誦述四方久遠之事。(23)“下依”句——蒙諷、鼓諫,樂官之諷諫。瞽矇,樂官名。
賞析 清王朝統(tǒng)治時期,長期奉行的閉關(guān)鎖國政策培植了保守的基因,愚昧、落后的陰云密布九州大地。戊戌變法運動如同一聲驚雷劃破長空,給人們的思想帶來巨大的沖擊。光緒二十二年(1896)七月,黃遵憲等維新人士創(chuàng)辦《時務(wù)報》,以梁啟超為主筆,慷慨陳詞,宣傳維新變法,產(chǎn)生了熱烈的反響。《變法通議》就是其中的重要著作,包括《自序》、《論不變法之害》、《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等14篇,總計7萬余字。這部著作有力地論述了變法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對“學(xué)校”、“科舉”、“學(xué)會”等問題進行探討,要求清政府仿效日本維新實行變法,免遭被列強瓜分之禍。作品在《時務(wù)報》陸續(xù)刊出,一時間舉國趨之,有力地配合了變法運動,成為這一運動的綱領(lǐng)性著作。
《變法通議》自序一文是整部論著的切入點及理論基石,作者雄辯地論述了變法的必然性與緊迫性,為變法運動破空吶喊,具有振聾發(fā)聵的力量。
文章開門見山,直接提出了作為導(dǎo)火索的焦點問題:法何以必變?當(dāng)時,朝廷中保守派頑固地打著“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旗號,夜郎自大,盲目排外,死守沒落腐朽的封建傳統(tǒng),對新生事物又懼怕又仇恨,而普通民眾因受愚民教化而昏聵、麻木,對新生事物不理解、不信任、不接受。因此,要推行變法,必須首先打破世人因循守舊的保守意識,對變法的原因、目的和意義作出鮮明的回答。
問題提出后,作者由自然界到人類社會, 由單個人到整個社會,層層深入地展開分析,歸納論證,得出“變亦變,不變亦變”的結(jié)論。首先,作者明確指出時間在變化, 自然環(huán)境在演化,生物在進化,而人也同樣時時刻刻進行著新陳代謝的變化, 由此推出“變者,古今之公理”。接著,作者追溯了人類社會自古及今在賦稅、兵役、官仕等制度方面的變革歷程,再次印證了“無時不變,無事不變”的道理。然后,作者批駁了“守古”論調(diào),一語中的地指出“守古”只是相對的,今日所守古法已與當(dāng)日古法原貌相去甚遠, “不變”之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論證了“變亦變,不變亦變”的道理后,作者進一步指出“或變則善,或變則敝”,關(guān)鍵在于“人道”。如果坐而固守,聽其流變,只能“日趨于敝”;如果“振刷整頓,斟酌通變”,則“日趨于善”。這就是說: “守古”根本不可能,只能導(dǎo)致流變而衰敗, 只有奮起變法,才能興利除弊, 因勢利導(dǎo),趨于興旺。作者接下來又引《詩經(jīng)》、《周易》再次曉之以利害,指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文章結(jié)尾,作者大聲疾呼,號召人們順應(yīng)時局,勇于投身變法維新運動,廣開言路,獻計獻策,言之無罪,聞?wù)咦闩d。
序文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以答辯式立論,擺事實,講道理,旁征博引,上下縱橫,一氣呵成。文章感情充沛,氣勢跌宕,語句生動跳躍,色彩濃厚。這些都鮮明地體現(xiàn)了梁氏論說文的特色。
上一篇:《南社集》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古今家誡》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