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原文|注釋|賞析
韓愈
月、日,愈再拜:
天池之濱,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蓋非常鱗凡介之品匯匹儔也。其得水,變化風雨,上下于天,不難也; 其不及水,蓋尋常尺寸之間耳。無高山大陵曠途絕險為之關隔也,然其窮涸,不能自致乎水,為獺之笑者,蓋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然是物也,負其異于眾也,且曰:“爛死于沙泥,吾寧樂之。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視之若無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當其前矣。聊試仰首一鳴號焉,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 其哀之,命也; 其不哀之,命也; 知其在命,而且鳴號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實有類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說焉。閣下其亦憐察之!
韓愈一生中,為功名奮斗多年,但他求仕一直不順利。大概從貞元四年或五年開始參加進士考試,前三次均不第,及至貞元八年 (729) 始中進士。根據唐代考試制度規定:“唐進士禮部既登第后,吏部試之,中其程度,然后命之官”(《答崔立之書》題注),這就是說,經過禮部錄取的進士,還需經過吏部博學弘辭的考試及格,方有做官的機會。但韓愈連續三次參加吏部博學弘辭考試均不中選。此間,韓愈連遭打擊,內心極其痛苦,但他的態度還是倔強的。他不斷向達官要人們上書或遞送文章,一方面竭力抬高對方,以求得對方的歡心; 一方面表白自我的本領和才華,求其哀憐,企圖引起他們的重視,得到關顧。《應科目與人書》就是韓愈第一次參加博學弘辭考試時(貞元九年)寫給韋舍人以求引薦的信。這封書信在韓愈的同類書信中,可認為是氣格較高,藝術性也較強的一篇。
在這封書信中,作者既要向別人求乞舉薦,又要高自位置,以表明自己不是搖尾乞憐。一般說來,這種復雜的思想感情是難于用語言表達清楚的,但作者卻在一篇僅二百幾十個字的短信中,表達得淋漓盡致,著實令人驚嘆。
托物自喻,委婉含蓄,是此書信在寫作上的突出特點。
作者寫信的本意是抒懷述志,以求舉薦,但書信中卻避開此事,通篇設喻,虛構了一個困在淺灘上的蛟龍的故事。起句總領,揭示出“怪物”(蛟龍,下同)本領之大,非普通鱗甲之類動物所能比。實以此表明自己出眾的本領及才華。“其得水,變化風雨,上下于天。其不及水,蓋尋常尺寸之間”,“為獺所笑。”暗示自己懷才不遇,求仕的艱難。然而這個怪物依仗自己與眾不同,在陷入困境時仍說:“爛死于泥沙,吾寧樂之。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這里作者以氣骨矯矯、不肯乞憐的怪物自喻,把自己內心中的孤高自恃,坦露在具體形象之中。文章至此,作者寫信的意圖尚未表明,于是再起波瀾:“今又有有力者當其前矣。聊試仰首一鳴號焉”,真是情急意切,“怪物”求助“有力者”“轉之清波”的陣陣鳴號,聲震耳鼓,撕心裂腑。這顯然是作者在向對方求乞懇托,可謂聲聲凄楚,句句刺心。此后又以“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鳴號者,亦命也”三疊作結,把書信中的感情推向了最高潮。這里既有失意的孤獨郁悶,又有懷才不遇的慨嘆,正是“遭時者,雖小善必達,不遭時者,累善無所容焉”(《感二鳥賦》)的不平之鳴。為求仕,他對現實心懷憤懣之情,卻不得不向權貴們乞憐,這正是他當時急于求仕,不甘于終身埋沒,或沉淪下僚的復雜心境的真實寫照。
韓愈杜撰的這個故事,情節曲折有致,作者的感情波瀾也隨之起伏流泄。信末尾,作者用“愈今者,實有類于是”一句歸結自己,點明求薦之本意。
從通篇書信來看,這種貼切得體的托物自喻,使文章委婉含蓄,而又轉折變化,比平鋪直敘直接地懇乞于對方,更有藝術感染力和說服力,效果也自然要好得多。
韓愈此文所以用喻體的寫法,是和他當時的處境及復雜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他多年求仕,屢遭失敗,心中的不平之氣,自然愈積愈熾;但急于求進,使他又不得不投靠權貴。矛盾之中,他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既表達了自己的求薦之意,又不失“我志”。卑中有亢,寄慨遙深,這正是作者高妙的寫作技巧之所在。
韓愈是我國古代運用語言的巨匠之一。他的文章詞匯豐富,語言精練,句子結構靈活多變。隨所要表達的內容的需要,語言的自然音節屈折舒展,這一點,從《應科目與人書》中可見一斑。
書信中,作者注重文字的精練,生動。如開篇“其得水”句,寥寥數筆,“怪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在句式上,作者注重轉折復句的運用。如“然其窮涸”、“然是物也”等句,有助于表達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波瀾疊起,意趣橫生。此外,“一舉手一投足”的反復照應,“其哀之,命也……”句中排比修辭的運用,形成了文章連貫的氣勢。語言的雙關性也是這篇書信的一個特色。它一面敘述故事,同時又要含蓄地表明作者懇乞的意圖,啟發對方了解它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其后,點出“愈今者,實有類于是”,言簡意明,使人頓生憐才愛物之心。文末以“閣下其亦憐察之”收束,表明求薦本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韓愈善于創造性地使用古代詞語,又善于對當代口語進行提煉,創造出了許多凝練的語句,有不少已成為成語。如此信中的“俯首帖耳”、“搖尾乞憐”等,一直沿用至今,豐富了我國的語言寶庫。
上一篇:曾鞏《序越州鑒湖圖》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