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韓愈《送王含秀才序》原文|注釋|賞析
韓愈
吾少時讀《醉鄉(xiāng)記》,猶怪隱居者,無所累于世,而猶有是言,豈誠旨于味耶?及讀阮籍、陶潛詩,乃知彼雖偃蹇,不欲與世接,然猶未能平其心; 或為事物是非相感發(fā),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若顏氏子,操瓢與簞; 曾參歌聲,若出金石。彼得圣人而師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于外也,固不暇,尚何曲蘗之托,而昏冥之逃耶?
吾又以為悲醉鄉(xiāng)之徒不遇也。建中初,天子嗣位,有意貞觀、開元之丕績,在廷之臣爭言事。當此時,醉鄉(xiāng)之后世又以直廢。吾既悲醉鄉(xiāng)之文辭,而又嘉良臣之烈,思識其子孫。今子之來見我也,無所挾,吾猶將張之,況文與行,不失其世守,渾然端且厚。惜乎吾力不能振之,而其言不見信于世也。于其行,姑與之飲酒。
《送王含秀才序》亦作《送王秀才序》、《送進士王含序》,是韓愈所寫的一篇贈序體散文。據(jù)序中“建中初,天子嗣位”一句,此文當撰于德宗之世,參見此文在韓文集中的前后篇,當作于貞元二十年前后。
“序”這種文體始于漢代,至唐逐漸流行。原指說話、敘事有條理的文章。梁代任昉的《文章緣起》中說:“序者,所以序作者之意,謂其言次第有序,故曰序也。”后指為書籍、文章所定的介紹性文字,即序言。至于唐代以后開始盛行的,則是由書序派生出的一種贈別文體。唐人在朋友出行時,常寫文章為其送行,表示安慰和勉勵。這種文章,稱作贈序。序在韓愈古文創(chuàng)作中占有特殊地位。他一生中寫了大量的贈序文章,一方面勸勉友人,一方面對各種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批判、抨擊。這些贈序筆法靈活,搖曳多姿,變化萬千,無一雷同,而且大都寫得言真意切,寓意深遠,情理兼?zhèn)洌嵨稛o窮。本文便是韓愈為進士王含送別時所寫的一篇贈序,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文章。
王含,生平不詳。由本文所見,當為初唐詩人王績之后,命途多蹇,懷才不遇。王績,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為隋朝大儒王通之弟,“初唐四杰”之一的詩人王勃之叔,隋大業(yè)(605)年間中舉孝悌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縣丞,后因嗜酒被劾去職。唐初,績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曾任太樂丞,不久即辭官歸田,隱居東皋,自號東皋子,才智英敏,性格豪放,由于官場失意,仰慕阮籍、陶潛,放誕貪杯,寄情于酒,著有《東皋子集》五卷,《酒經》、《酒譜》各一卷。《五斗先生傳》和《醉鄉(xiāng)記》為其著作中的名篇。
酒,自古便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詩經》中有大量以飲酒為題材的詩篇。秦漢以降,眾多文人騷客的詩歌創(chuàng)作都與酒有關。被尊為“詩仙”的李白更是無酒不詩,酒氣愈酣,才氣愈盛,杜甫稱之“斗酒詩百篇”。散文方面,比較著名的要算“竹林七賢”中的沛人劉伶所作的《酒德頌》。文中描述一位“居室無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zhí)觴,動則挈榼提壺。惟酒是務,焉知其余”的大人先生,“捧罌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麴藉槽,無思無慮,其樂陶陶”,生動形象地反映出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精神面貌,同時也表現(xiàn)出對封建禮教的蔑視以及返樸歸真,向往自然的思想傾向。王績的《醉鄉(xiāng)記》即承此文之意而作。《唐書·隱逸傳》稱王績“著《醉鄉(xiāng)記》,以次劉伶《酒德頌》。其飲至五斗不亂,人有以酒邀者,無賤貴輒往”。王績在《醉鄉(xiāng)記》中,虛構出一個距中國幾千里之遙的“醉之鄉(xiāng)”。這里“其土曠然,無丘陵阪險。其氣和平一揆,無晦明寒暑。其俗大同,無邑居聚落。其人甚精,無愛憎喜怒。吸風飲露,不食五谷。其寢于于,其行徐徐。與鳥獸龜鱉雜處,不知有舟車械器之用”,是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阮籍、陶潛等前朝名流在此縱情飲娛,樂而忘返。文章反映出王績對世俗生活的厭倦、棄絕和對安適、閑散的田園生活的追求、向往。也正是由于文中流露出的這種遁世思想,使韓愈在他這篇勸勉友人的贈序中,藉這篇《醉鄉(xiāng)記》人筆。
韓愈少時讀《醉鄉(xiāng)記》,對那些前朝隱士的行為很不理解,不知他們在擺脫一切世事的困擾之后,是否真能沉湎于“銜杯漱醪”之樂,流連忘返。后來讀了阮籍、陶潛的詩,才知道那些隱逸不仕的賢者們雖然落落寡合,“唯酒是務”,卻并非真的六根清靜,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他們對世事不滿,以逃避現(xiàn)實作為一種消極的反抗。阮籍是建安七子中阮瑀之子,竹林七賢之一,魏詩人,為人放浪形骸,酣飲為常。有詩作五言《詠懷詩》八十二首,四言《詠懷詩》十三首,主要以表現(xiàn)懼禍憂生心情和自述生平經歷、理想為旨。其三十八首曰:“炎光延萬里,洪川蕩湍瀨。彎弓掛扶桑,長劍倚天外。泰山成砥礪,黃河為裳帶。視彼莊周子,榮枯何足賴?捐身棄中野,鳥鳶作患害。豈若雄杰士,功名從此大。”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顯然可鑒。陶潛,即陶淵明,東晉文學家。他因對司馬氏專權不滿而辭官歸田,享盡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偶有名酒,無夕不飲”之樂,然而也有“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飲酒》其十六)之嗟嘆。韓愈顯然從這些詩句中感受到了隱居前賢們的壯心未已,固守窮節(jié)的心境以及這種壯志不為世人理解的苦衷。他們縱情狂飲,不過是借酒澆愁,是一種感情上的宣泄罷了。作者對阮陶等人懷才不遇的惋惜之情在文中已隱隱可見,然而又不便明言,因此韓愈舉出兩位身處亂世,卻能獨善其身的例子說明自己的觀點。顏氏子即顏淵,貧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被尊為“復圣”。曾參被尊為“宗圣”,以孝著稱,主張“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莊子·讓王篇》 曰:“曾子曳蹝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因此韓愈說他們“得圣人而師之,汲汲每若不可及”,自然沒有時間去借灑澆愁了。
一句“吾又以為悲醉鄉(xiāng)之徒不遇也”,將筆觸由魏晉拉到了當世。建中初年,德宗繼位后,曾想有一番作為,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財政收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鎮(zhèn)勢力,因此韓愈稱之“有意貞觀、開元之丕績”。可惜成效甚微。德宗在位期間,廣開言路,大臣爭相進諫。然而醉鄉(xiāng)的后世,卻又因直言而遭黜廢,作者為此忿忿不平。他既悲《醉鄉(xiāng)記》的文辭,又嘉許良臣的忠烈,因此愿意與《醉鄉(xiāng)記》作者的子孫結識。文章至此,才將話題由《醉鄉(xiāng)記》轉到了秀才玉含身上。王秀才品行端正,文筆雋永,不辱祖宗的名聲,可惜得不到世人的重視,因此作者要極力贊譽他,為他張揚。然而又恐怕自己的力量不能使他聲名大振,自己的話不為別人相信,因此只能在他臨別之際,與他共飲一懷酒為他送行。文章至此,戛然而止,留下無限惋惜之情,令人細細品味。
本文篇什簡短,僅得二百余字,卻寫得曲折、委婉,含蓄深沉。韓愈為文,尚新求奇,構思極為精妙。本文也充分顯示出了韓文的這一特點。秀才王含懷才不遇,悻悻而去,正值忿懣不平之際。此時為其送行,惺惺相惜,既要對其有所撫慰,以平其胸中之憤,又要對其鼓勵、勸勉,以防其一蹶不振。若直言相勸其隨遇而安,聽天由命,未免過于唐突、迂闊,令人難以接受,若過于強調其懷才不遇,又恐有譏刺君相不能用才之嫌,冒犯時忌,實在難以下筆。韓昌黎不愧為文章大家,他能獨出心裁,從故紙堆中翻出王含的祖宗王績來,由王績撰《醉鄉(xiāng)記》說開去,深入發(fā)掘其撰《醉鄉(xiāng)記》的用心,羅列古之圣賢、名士對待榮辱、進退的態(tài)度,勸勉王含當以圣人為師,汲汲自治,不以不遇為悲,可謂用心良苦。
文章以《醉鄉(xiāng)記》發(fā)端,篇中歷數(shù)阮籍、陶潛、王績等醉鄉(xiāng)之徒的際遇,處處緊扣一個“醉”字。篇末又以“姑與之飲酒”與篇首醉鄉(xiāng)暗應。一個“醉”字貫穿全篇,前呼后應,結構嚴謹,完整。開篇起筆不凡,出奇制勝,結尾簡潔有力,言簡意豐,無一贅筆,體現(xiàn)出韓文運思嚴密,結構精巧的特點。
全篇行文紆徐舒緩,曲折委婉,一改韓文大氣磅礴,“猖狂恣睢”之風,足見韓文風格多樣,富于變幻。文中夾敘夾議,情理兼?zhèn)洌扔羞壿媷烂艿耐评怼⒆h論,又有濃烈、凝重的感情交流。文章似感慨而非感慨,似慰藉而又非慰藉,從容淡泊,樸素無華,語言清新流暢,感情誠摯真切,看似隨意文字、閑來之筆,實則匠心獨具,涉筆成趣。娓娓道來,意盡筆止。文從字順,曲盡其妙。受到歷代文學家的好評。桐城派劉大櫆稱此文“含蓄深婉近子長”,曾國藩亦盛贊此文“淡折夷猶,風神絕遠”(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
上一篇: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愈《送王秀才序》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