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jīng)典文章賞析·蘇軾《喜雨亭記》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 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yōu)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yōu)游而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繄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這篇散文寫于嘉祐七年(1062),當時蘇軾年僅26歲。前一年,在進士及第又參加了秘閣的制科考試后,蘇軾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從此踏入仕途。當時的蘇軾很有政治見解和個人抱負,非常關(guān)注國家的命運和百姓的疾苦。
蘇軾到鳳翔府的第二年在正堂北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這一年久旱無雨,恰逢小亭落成時喜降甘雨,于是人們轉(zhuǎn)憂為喜。蘇軾為此將小亭命名“喜雨亭”,并欣然揮筆寫下《喜雨亭記》。此文不同于一般的山水亭臺游記,也不是單純的借景抒情言志的散文,作者把“亭”、“雨”和人們的“憂”、“喜”融匯在一起,看似一個普通的小亭,卻將其與百姓的悲歡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故使小亭這個沒有生命的靜物顯示出了生機。全文自始至終洋溢著喜氣,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關(guān)心農(nóng)事,與民同樂,與民共憂的思想感情。因此《喜雨亭記》并非蘇軾的閑筆之作,而是一篇內(nèi)容翔實,具有較高思想境界的佳作。
全文共分四段。
文章開始即點明主題,如青山在目。“亭以雨名,志喜也”,說明用“雨”給亭子命名,目的是為了紀念下雨這件令人高興的事。為表明以喜名物,古已有之,故引用三件事說明,順手點出亭、雨、喜三字。由古論今證明喜事大小不等,但用喜為物命名,表示永志不忘的用意都相同,即皆為“其示不忘也”。這段文字簡潔明了,開門見山地點明了亭子和“喜雨”之間的關(guān)系,為全文的情節(jié)轉(zhuǎn)合打下了基礎(chǔ)。第二段介紹了亭子的建造來歷和亭周圍的環(huán)境。蘇軾到扶風郡(鳳翔)的第二年因修整官府的房舍而建造這座亭子,本“以為休息之所”。接下來,由亭子轉(zhuǎn)寫到“雨”,“是歲之春”,本來占卜會得到好收成,可是“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于是老百姓因為久旱而憂慮盼雨,作者在此寫百姓久旱盼雨的“憂”是為下文得“雨”的“喜”作了鋪墊。記敘三次下雨的情景,作者只用“乃雨”,“又雨”,“大雨”這寥寥幾筆即描繪出不同的雨情。百姓從憂慮無雨到喜得及時雨自然是欣喜若狂了,于是百姓相互慶賀,“憂者以樂,病者以愈”。作者在此雖只形象地勾勒出官吏、商人,農(nóng)夫三種不同身分人們的喜樂神態(tài),然而卻仿佛令人看到萬人歡騰的喜慶場面。適逢此時,蘇軾所建的亭子落成告竣,這無疑為歡慶喜雨的百姓又增添了一份喜趣。其中“而吾亭適成”以變換句式的手法殿住前文,猶如巨峰陡現(xiàn),截江斷流。文章由此轉(zhuǎn)入主客對答。
為了渲染這種喜慶的氣氛,更充分地表達內(nèi)心的喜悅情緒,第三段作者采用主客在亭上舉酒問答的形式,展開議論。問:“五日不雨可乎?”答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又問:“十日不雨可乎?”答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由問答而推理引發(fā)論證:“無麥無禾,歲月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如果沒有糧食,不僅會連年鬧饑荒,使犯罪劇增,甚至導致盜賊猖獗。連用問答句式,如海潮層涌,峰巒疊出。由于蘇軾廣泛地接觸社會現(xiàn)實和人民生活,所以從上述的問答議論中可清楚地看出他對百姓疾苦的關(guān)注。互相對答,一呼眾應(yīng),氣氛熱烈,人物情態(tài)躍然紙上。問答之后,作者仍覺喜情意猶未盡,為盡情地傾吐胸中之喜,在結(jié)尾又以吟唱頌雨之歌的形式來表達情致。歌中唱道: 假如老天降下珍珠,受凍的人也不能當衣穿; 假如老天降下美玉,挨餓的人也不能當飯吃; 只有天上降雨才能使莊稼豐收,百姓安樂。故此充分肯定了這場喜雨的價值,突出它比珍珠和美玉還要寶貴,所以人們謝雨的喜情溢于言表。“一雨三日,繄誰之力?”天上喜降甘露靠的是誰的力量呢?“民曰太守”,然而“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 歸之太空,太空冥冥; 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隔句采用頂真連珠句法,頗具神韻,尤耐涵詠。全文由“亭”起筆,結(jié)尾仍以“亭”收束,前后貫通一氣。作者寫雨對人類的作用,不直接明寫,而是以珍珠和美玉來襯托雨之可貴,顯示出雨對于民生的必要性。寫雨的功勞歸于何處,也不直接寫明,而是由太守推至天子,推至上蒼,筆力曲折回旋,最終落到“喜雨亭”上,首尾相應(yīng),渾然圓合。行文筆隨意轉(zhuǎn),處處生春,情深而意切,風趣中見幽默。
蘇軾身為封建時代的縣府地方官,無論天旱無雨,還是喜降甘露,他都不迷信天命和鬼神,既不怨天尤人,也不居功自傲,而是清醒地把降雨歸結(jié)于自然現(xiàn)象。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本篇散文不僅主題積極,處處可見蘇軾與民同憂共喜的情感,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一貫曠達、樂觀、豪放的性格特點。
《喜雨亭記》主題鮮明,立意新穎,寫作方法上有許多獨到之處。首先,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構(gòu)思奇巧。全文首尾呼應(yīng),緊緊圍繞“喜、雨、亭”三者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文章。“亭”與“喜”本無內(nèi)在聯(lián)系,然而作者精巧安排,構(gòu)思,用“雨”來聯(lián)接二者,并突出強調(diào)“雨”對民生的重要作用,最后卻仍將“喜”、“雨”立足在“亭”上。段落之間,銜接緊湊,從而有機地把“喜、雨、亭”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文章論述層層深入,文理清晰,同時有張有弛,波瀾起伏。
其次,這篇散文寫作形式靈活多樣,多姿多態(tài)。全文不以單一敘述為主,而是將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同時還夾以對話和歌唱,,因而全文抑揚開合,錯落有致,不僅使形式寓于變化,同時也豐富了文章的寫法。如:第二段開始介紹亭子來歷時采用敘述手法,其中又夾以作者的議論,后面描寫人們謝雨的喜慶情景時,在敘事中又運用了抒情筆法。
本篇散文的另一個值得稱道之處是體現(xiàn)了蘇軾散文的語言藝術(shù)特色。全篇行文清新、流暢,舒卷自如又富于情趣。本篇散文中多處運用對偶、排比的修辭方式,其中排比句式的運用可稱典范。文章開頭舉了三個古例“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運用句式相同的復句,如逐層排浪,文氣貫通。用這三個排比句式“蓄勢”,精練簡潔地介紹了古人為物命名的實例,同時以充分的理由論證了亭以喜名,志喜是古為今用。在描寫人們謝雨的歡慶場面時,作者略去詳盡的敘述,而只運用形象傳神的筆觸描繪三類典型人物在不同環(huán)境中用不同方式慶賀的情景:“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于野。”連用排比,變換交錯。官吏們是相互在公堂上一同慶賀,商人們則在市場上一同歌唱,而農(nóng)夫們自然是在他們勞動的田野里一同歡躍。這三個排比句式把官吏、商賈,農(nóng)夫的歡喜神態(tài)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將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活脫脫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本文多處運用排比句,然而幾處排比句式的運用富于變化,并不雷同。在寫主客問答時采用的是疑問排比句式,設(shè)想假如不下雨的后果,從而襯托得雨的喜悅。而吟唱歌詞時,作者又采用兩對假設(shè)排比句式:“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運用這種重疊的排比句式,正反鋪陳渲染喜雨的情感波瀾。上述多種排比句式的運用足見蘇軾文章的語言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具有獨到的語言技巧。
《喜雨亭記》雖文章短小,但論述精辟,“喜”情感人,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實為蘇軾一篇富有特色的佳作。
上一篇:曾鞏《唐論》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愈《圬者王承福傳》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