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素·秋夜曲》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這是一首秋夜懷人的小詩,宛如一支輕柔的小夜曲,沁人心脾。詩人為思婦設計了一個靜的環境,借以表現思親懷遠的纏綿情感。
秋夜漸長是自然規律,對于一個欲眠又不能眠的人來說,尤其倍感夜長。夜深人靜,當漏壺的水滴聲傳來,丁丁當當,顯得格外單調,分外響亮,聲聲震耳,滴滴入心,折磨著不眠人。多么難捱的孤寂、凄清,為什么秋夜這么長! 反正也睡不成,索性抬頭望月。可是此時天空中飄著淡淡的薄云,皎潔的明月被遮住,只露出清冷的月光。秋云遮月,朦朧一片,思婦心頭也罩上了陰影。這一、二句是通過不眠思婦之耳、之眼,寫秋夜的景物,聽漏聲單調,望月光朦朧,烘托出寂寞難耐的氛圍。
前兩句寫夜,寫月,暗示秋夜、秋月,第三句才明點出秋來。春與秋是自然界變化比較劇烈的季節,人的情緒起伏也比較敏感。思婦更是多愁善感,不堪忍受秋氣的包襲。“暗蟲響”即蟋蟀鳴。“蟋蟀俟秋吟”(《漢書·王褒傳》)、“開秋兆涼氣,蟋蟀鳴床帷”(阮籍《詠懷》之十四)。與詩人同時的白居易,有一首《聞蟲》:“暗蟲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移近臥床前。”寫的情景與此詩略同,只是人物身分有別。按古人的解釋,蟋蟀通宵不停地在床下鳴叫是為了抵御涼氣侵襲。所以詩人說: “秋逼暗蟲通夕響”。秋即秋氣,涼氣。逼即侵襲,迫使。通夕即整夜。響是說入室入床的蟋蟀不止一個,它們整夜賽著勁地一聲接一聲叫,唧唧蟲鳴本是小夜曲,現在匯成了大合唱,自然響亮悅耳。本來就睡不著,如此則更睡不成了。蟋蟀又名促織,這一聲緊似一聲,一聲響似一聲的鳴叫,好象催促著人們趕著辦些什么。秋夜涼氣襲人,通宵不眠的思婦有了切身的體會,于是自然地由己及夫,要趕制寒衣,趕寄寒衣——但愿棉衣沒寄到時天不要下霜降寒。
“征衣未寄莫飛霜”一句,使前三句景語皆成情語,景因情設,情景交融。為什么感到夜長? 為什么厭聽漏壺的水聲? 為什么舉頭望月? 為什么能一夜聽到蟋蟀叫? 都是因為想念出征在外的丈夫。寒寄征衣是古典詩歌中表現妻子關心丈夫的常用素材。“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陳玉蘭《寄夫》)是通過問的語氣寫出對戍邊丈夫的關懷;這里是直接說出自己的愿望。
全詩四句,句句押韻,流暢響亮,韻腳綿密,感情細膩,含蓄深婉。思婦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情感非常突出,室內室外轉換自然,思婦征人銜接無痕,這是一首語短情深的好詩。
上一篇:《勞乃宣·祝英臺近》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曹丕·秋胡行》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