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晏殊·踏莎行》晏 殊
晏 殊
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闌總是銷魂處。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①。帶緩羅衣②,香殘蕙炷③。天長不禁迢迢路④。垂楊只解惹春風(fēng),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釋 ①海燕:燕子的別稱。古人認為燕子產(chǎn)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稱海燕。②帶緩羅衣:羅衣帶緩,說明人因相思而消瘦。東漢《古詩十九首》:“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③蕙炷:指香。④不禁:不能阻攔。
鑒賞 此詞寫春日閨情。
上闋通過春景的描寫呈現(xiàn)閨中人的孤單幽寂的情景。“細草愁煙,幽花怯露”二句以擬人筆法,以景寫情,說草愁花怯,來表達草在煙靄中的感受,描寫花在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說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實際上是通過草與花的人格化,反映了主人公對周圍景物的感受,表明了人物內(nèi)心的寂寞憂愁。晏殊另一首《鵲踏枝》(檻菊愁煙蘭泣露)詞,以秋景寫秋思,與此詞頗具同工之妙。主人公憑欄眺望,心緒感傷,此時但見艷陽高照,庭院幽深。“靜無人”說明主人公是獨自憑欄,別無他人,也暗示情人遠行,不在家中。“日高深院”之靜也襯托著主人公寂寥落寞的心情。不時從庭院上空飛過的海燕是主人公幽靜世界里唯一動態(tài)的景致,卻也是以燕子的雙飛雙棲來反襯主人公獨行獨宿,渲染出了一種深深的孤寂惆悵。
下闋由室外轉(zhuǎn)向室內(nèi),專寫閨中人的愁苦。“帶緩羅衣”,以衣服寬大寫人的消瘦,暗示著離別之苦,形神兼?zhèn)洹^ハ阋欢味螣蓺埢遥职凳局覂?nèi)之人心緒的黯淡和情緒的低落哀傷。秦觀《減字木蘭花》云:“天涯舊恨……斷盡金爐小篆香”,以斷香比擬自己內(nèi)心情緒的冷落哀傷,筆法用意與此詞相仿佛。但作者在這里只是客觀地寫出“帶緩羅衣,香殘蕙炷”,顯得更含蓄一些。“天長”句為以上二句作結(jié),遙望長天無垠,路途迢迢,但也沒能阻攔得了行人,他還是踏上了征程。“不禁”二字,傳達出一種凡事都無法挽回的哀傷。結(jié)句借埋怨垂楊點明是思念遠方的“行人”:楊柳柔條隨風(fēng)擺動,婀娜多姿,這多情、纏綿的垂柳,不過是在那里牽惹春風(fēng)罷了,它哪一根柔條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 哪一根柔條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 清李調(diào)元《雨村詞話》卷二云:“晏殊《珠玉詞》極流麗,能以翻用成語見長。如‘垂楊只解惹春風(fēng),何曾系得行人住’,又‘春風(fēng)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等句是也。翻覆用之,各盡其致。”這兩句中寄托了極深遠的懷思悵惘之情,充滿了凄涼悲傷的感情色彩,也象征了詞人對整個人生的深刻感悟。
作者以凄婉溫潤的筆調(diào),抒發(fā)傷春情懷的同時,也流露出對時光年華流逝的深切慨嘆和惋惜。而近人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以為此詞表面是在寫閨情,言外寄托之意甚深:“考仁宗朝朋黨之禍已興,晏殊與孔道輔、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相善,而與呂夷簡不合。及夷簡為相,就因故貶逐孔、范、余、尹諸人。”所以劉永濟認為此詞:“垂楊似指同黨之諫官,言諫官雖犯顏諫諍皇上(春風(fēng)),何嘗能留住被逐之人(行人)。”其實,結(jié)尾二句以“無理而妙”的怨物之語作結(jié),是為了突出相思之情的深摯纏綿,是純粹的抒情妙語,而劉永濟解詞脫離了全詞語境,強說此中有政治寄托,未免穿鑿,不足為憑。(李飛躍)
閨怨圖 【清】 胡錫珪
集評 趙尊岳:“歇拍別立新義,以托出詞意,歸之于消魂,是又一呼應(yīng)也。回環(huán)杼軸,借景于‘垂楊’,垂楊似與前文無涉,然就垂楊以言,只系春風(fēng),不能系人,是正足為傷離之事證,垂楊之與前文無涉者,至是遂相涉及,其鉤連之巧,借喻之精,有如此者。”(《<珠玉詞>選評》)
踏莎行
晏 殊
祖席離歌①,長亭別宴②。香塵已隔猶回面③。居人匹馬映林嘶④,行人去棹依波轉(zhuǎn)⑤。畫閣魂消⑥,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注釋 ①祖席:餞行的酒席。古人出行時祭祀路神,謂之祖,故稱送行為“祖送”或“祖道”,送行宴席為“祖餞”或“祖席”。②長亭:古時官道上五里置一短亭,十里置一長亭,長亭為送別餞行的場所。③香塵:由于滿地落花,塵土帶有芬芳的氣息,故稱“香塵”。回面:回首反顧。④居人:留在家里的人。與下句“行人”相對。。⑤棹(zhào):船槳,借指船。⑥畫閣:裝飾華美的居室,指女子閨房。魂消:銷魂。南朝梁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吳中十景圖(之一) 【明】李流芳 上海博物館藏
鑒賞 此詞寫送別時的依依不舍和別后的無限思念。
起首二句寫?zhàn)T別,平鋪直敘,并未見出奇之處。“離歌”“別宴”寫送別之氣氛與排場,“長亭”寫出了送別的地點。“香塵”句描寫了行人漸遠,香塵已隔,雙方步步回顧、步步留戀的纏綿繾綣之深情。在此句中,作者故意未點明是送別者還是離別者,給人造成了雙方都戀戀不舍、依依惜別的印象。近人趙尊岳《<珠玉詞>選評》云:“此離別之詞,前人每以行者為言,少及居者,此作乃并舉居者、行者兼言之,各系一言敘事,而情味雋永。”“居人”二句分別從居者、行者兩方面寫離情,一方面表現(xiàn)居者的依依難舍,另一方面敘寫行人的不忍離去,兩相對照,令人尤不忍別。甚至居人所騎乘的馬兒也像是了解主人的心意,仰首長嘶,像是在呼喚行人,使行人不堪回首。棹隨波轉(zhuǎn),行人所乘之船終于隨著江流而隱沒不見,使居人痛徹肝腸。“去棹依波轉(zhuǎn)”是說并非行人忍心離去,而是流水無情,是水流的力量促使船的前行。作者把人的感情巧妙地移植在不諳愛為何物的馬和棹上,卻不顯得造作。馬的鳴聲、船的旋轉(zhuǎn)與男女主人公依依惜別之情渾然一體,意致纏綿。
下闋單從居者方面寫別后的思念和盼望之情,把離情別恨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畫閣中的居者無法忍受離情的折磨,只好登上高樓絕頂縱目遠望,以寄寓其對行人的想念之情。然而此時已船去樓空,只有斜陽映著平靜的水波靜靜地流向遠方,徒令人增添別恨而已。此句分明怨斜陽不解留人,卻說得極婉轉(zhuǎn)。該句與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之意境相似,都有悠遠不盡之意。以景傳情,比喻愁思之浩渺,語言平易而意旨深婉,因此明人王世貞《藝苑卮言》稱其“淡語之有致者也”。結(jié)句寫隨著行人的遠去,無窮無盡的離愁隨之蔓延,乃至“天涯地角”無處不在。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無窮無盡的離愁,又擴充到天涯地角,情透紙背,意境深遠。至此,全詞從惜別到會面、目送,再到高樓望斷,一段段寫出離別的情節(jié),也一步步將離愁推至高潮,可謂技法高超。誠如趙尊岳所云:“歇拍之‘尋思遍’,語雖禿,而情不盡,此即令詞之長處。以‘目斷’呼應(yīng)‘去棹’,以‘魂銷’喚起‘尋思’,上下銜接之密,似無意而實有意,蓋作法之極工者。”(《<珠玉詞>選評》)
這首詞在短小的篇幅中先寫?zhàn)T別之宴,次寫依依惜別,再寫別后的無盡相思,畫面完整優(yōu)美,意境深遠。它打破了先景后情的慣常風(fēng)格,自始自終都融情、景、事為一體,把惜別之情推向極致。(李飛躍)
集評 唐圭璋:“此首為送行之作,足抵一篇《別賦》。起兩句言餞別。‘香塵’句言別去,香塵己隔,而猶回面,極見繾綣不忍之意。‘居人’兩句,一寫去者,一寫送者,兩兩對照,情景如見。換頭一氣蟬聯(lián),因行舟已依波轉(zhuǎn),故必登樓望之。但轉(zhuǎn)瞬更遠,即登樓望之,亦不得見,只余斜陽映波,徒教人目斷魂銷也。‘無窮’兩句,說出人雖不見,而心則隨人俱遠,無時或已。通體自送別至別后,以次描摹,歷歷如畫。”(《唐宋詞簡釋》)
鏈接 句讀不葺之詩。此乃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評詞所用之語,指不協(xié)音律的詞體,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三引李清照語云:“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xué)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耳,又往往不協(xié)音律者,何邪?蓋詩文分平側(cè)(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后世將胡仔此書所引李清照這篇評詞的文章命名為《詞論》)在這里,李清照批評晏殊、歐陽修、蘇軾的詞“往往不協(xié)音律”,不過是句式參差不齊的詩罷了。李清照的批評雖有些偏頗,但其意主要在強調(diào)詞必須講求音律,不能淪變?yōu)椤熬渥x不葺之詩”。(據(jù)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踏莎行
晏 殊
小徑紅稀①,芳郊綠遍②。高臺樹色陰陰見③。春風(fēng)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④。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花鳥圖 【清】 任頤 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
注釋 ①紅稀:花已稀少。②綠遍:長滿了綠樹青草。③陰陰見(xiàn):暗暗地顯露出來,隱約可見。④游絲:春天蜘蛛等吐的絲飄揚空中,故稱。南朝庾信《春賦》:“一叢香草足礙人,數(shù)尺游絲即橫路。”
鑒賞 此詞寫暮春的閑愁。暮春時節(jié),楊花飄飛,作者見到這般景象,不禁用溫潤輕巧的語氣抒寫了時光流逝的微微愁思。
開篇三句,作者用十分明快的節(jié)奏,描述了芳郊春暮的圖景。幽曲的小徑上花兒逐漸凋謝,顯得稀疏寥落,而郊外綠意漸漸濃厚,樹蔭成行。此句和李清照“應(yīng)是綠肥紅瘦”(《如夢令》)所描述的情景相同,然而李詞是濃睡過后的悵然發(fā)問,有幾分清冷藏于詞間,而晏詞中諸如“小徑”“花紅”“芳郊”“綠草”等意象都顯得很小巧精美,溫潤明麗。
在這和美明快的景色中,漸漸吹來一陣春風(fēng),夾帶著數(shù)點楊花,蒙蒙撲在行人的身上臉上。楊樹開花飛絮一般在四五月初夏時期,要晚于柳絮紛飛。楊花是素潔的,如絮似雪,“不斗秾花不占紅,自飛晴野雪蒙蒙”(唐吳融《楊花》)。在柔柔春風(fēng)的愛撫下,楊花漫天飛舞,更添幾分春意。楊花的輕柔多情,使其成為古往今來情愫滿懷的遷客騷人、浪跡天涯的游子們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早在北魏時,就有傳為胡太后(北魏宣武帝皇后)所作的《楊白花》,詞曰:“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fēng)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還雙燕子,愿銜楊花入巢里。”以楊花隱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楊華,巧妙雙關(guān),哀婉動人。因此,詞人們往往把自己的理想抱負、與紅粉佳人的纏綿哀思、與親朋好友的離愁別緒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于溫柔多情的楊花,希冀從中尋求自己的歸宿。這種現(xiàn)象在宋詞中也屢見不鮮,如張先《一叢花令》中有“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言飛絮使人愁緒更加深重,蘇軾的“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更是直接借楊花來抒發(fā)愁怨。作者筆下的楊花“亂撲”的動作,分明像一個嬌嗔任性的女孩,撲在行人的懷中臉上,讓人不禁生起了懷想之思,帶來了淡淡惆悵。
過片兩句“翠葉藏鶯,珠簾隔燕”,承上啟下,分別描寫了室外和室內(nèi)的兩種景象。樹的葉子漸漸濃密,所以可以藏得下黃鶯,也與上闋“樹色陰陰”相照應(yīng);而燕子卻為珠簾所隔,無法進入室內(nèi),同時巧妙地把視角從室外引向了室內(nèi)。至此我們才明白,方才外面的景象都是主人公從小窗中所見。“爐香”句寫閑靜的室內(nèi),香爐里的香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游絲糾結(jié)、繚繞,逐漸融合一起,分不清孰為香煙,孰為游絲了,反襯了整個室內(nèi)的寂靜。爐中香煙縹緲,若有若無,也象征了主人公的寂寥愁思。結(jié)句直抒春愁,景中寓情。主人公酒醒夢覺之時,已是日暮時分,夕陽正照著這深深的庭院,隱有初夏日長難以消遣之意,也反襯了主人公內(nèi)心的孤寂、失意、悵然和抑郁之情。
對于這首詞,清張惠言《詞選》認為“此詞亦有所興”,清周濟選、譚獻評《詞辯》卷一說它是“刺詞”。近人俞陛云更是說:“此詞或有白氏諷諫之意。楊花亂撲,喻讒人之高張;燕隔鶯藏,喻堂簾之遠隔,宜結(jié)句之日暮興嗟也。”(《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其實此詞內(nèi)容不過是描寫了暮春的閑愁,整篇使用了委婉描述的手法,“只是巧妙地運用景物的暗示能力來烘托作品的主題,讓讀者細細去尋味它的含意罷了”(劉逸生《宋詞小札》)。(李飛躍)
集評 清·李調(diào)元:“晏殊《珠玉詞》極流麗,能以翻用成語見長。如‘垂楊只解惹春風(fēng),何曾系得行人住’;又‘春風(fēng)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等句是也。翻覆用之,各盡其致。”(《雨村詞話》卷二)
唐圭璋:“此首通體寫景,但于景中見情。上片寫出游時郊外之景,下片寫歸來后院落之景。心緒不寧,故出入都無興致。起句,寫郊景紅稀綠遍,已是春事闌珊光景。‘春風(fēng)’句,似怨似嘲,將物做人看,最空靈有味。‘翠葉’三句,寫院落之寂寞。‘爐香’句,寫物態(tài)細極靜極。‘一場’兩句,寫到酒醒以后景象,渾如夢寐,妙不著實字,而閑愁可思。”(《唐宋詞簡釋》)
上一篇:《兩宋詞·張炎·踏莎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歐陽修·踏莎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