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玉樓春》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處。當時相候赤欄橋,今日獨尋黃葉路。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人如風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草堂詩余》、《古今詩余醉》、《詞統》均題作“天臺”。據劉義慶《幽明錄》載,劉晨、阮肇共入天臺山,遙望山上有 一桃樹,溪邊有 二女子,姿質絕妙,相見欣喜,遂留居半年。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改易,無復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周濟《宋四家詞選》曰:“只賦天臺事,態濃意遠?!钡尨嗽~為單純詠劉、阮故事未必確切,因為故事與詞的內容并不十分切合。這首詞不過是用一個仙凡戀愛的故事起頭,詞的內容是寫詞人自己和情人分別之后,舊地重游而引起的悵惘之情。
“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處。”自己以往的情人明明象桃溪的仙女一樣,而且對自己又十分鐘情,當時應該留下來永遠和她在一起,可是竟沒有從容地多住些時候。如今后悔了,想恢復往日的恩情,可是彼此的關系如同秋藕,一旦折斷就無法接續了。孟郊《去婦詩》:“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牽連?!边@里是反用其意。這兩句寫其追悔之情,極平常卻極沉痛,概括了帶有普遍性的一種人生經驗。過去輕易拋棄的,也許是最值得寶貴的。用鐵鑄成的大錯已無可挽回,只有用回憶去填補心靈的空白,讓悔恨折磨自己剩下的歲月。這就是“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處”。這兩句從字面上琢磨,也很有意思。俞平伯先生說:“桃與藕對,實以春對秋,故于藕字上特著一‘秋’字?!?《清真詞釋》)的確,“桃溪”二字給人以春的感覺,而“秋藕”則點明了秋。“桃溪”讓人聯想到往日的青春,而“秋藕”則讓人聯想到今日的蕭條。
“當時相候赤欄橋,今日獨尋黃葉路?!钡?三句照應第一句,第四句照應第二句,還是從昔與今的對比上落筆?!俺鄼跇颉本褪恰包S葉路”,地點相同,情況和心緒已經不同。當時是她在橋上等候自己到來,自己的心情是喜悅的,所以著眼于橋上的紅欄桿,“赤欄”襯出感情的熱烈。今日獨自踏著小路尋覓往日的回憶,心情是索寞的,所以著眼于路上的黃葉,“黃葉”襯出感情的憂傷?!皩ぁ弊植灰斫鉃閷と?,是尋往日歡愛的記憶,人已杳無蹤跡不可尋了?!俺鄼跇颉迸c“黃葉路”對比,字面上也給人以春和秋兩種感覺。俞平伯先生引溫庭筠《楊柳枝》:“一渠春水赤欄橋”,說“黃葉路點明秋景;赤欄橋未言楊柳,是春景卻不說破”(《清真詞釋》)。這體會很細致。這兩句對比十分鮮明,一句當時一句今日,一句熱烈 一句冷寂。而“獨尋”二字又含有無限悵恨,一步一步,其間有多少低回。舉目四望,唯有青山如障夕陽如血,蒼茫中愈顯出自身的孤獨。這就是下面兩句:“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边@是獨尋所見,尋到了什么? 只有青紅兩色組成的一片空間。這兩句把視線引到遠處,薄暮的霧靄中排列著無數青山,它們默默地立在那兒,象一堵墻。山的那邊也許是她的所在,但是有通向那里的路嗎? “煙中列岫青無數”是從謝朓的“窗中列遠岫”(《郡內高齋閑望》)化出來的,化得巧妙! “雁背夕陽紅欲暮”是以雁的飛度反襯自己的不能飛度。雁有翼而己身無翼,但自己的心也隨著大雁飛向了遠方。這一句我原先理解為雁背上映著夕陽,雁背被夕陽染紅了,意境猶如溫庭筠《春日野行》:“鴉背夕陽多”。可是細細想來,此句與上句對偶,上句的“青無數”是指“列岫”;“煙中”只是背景,不是說煙中青無數。按同樣的句式,“雁背夕陽紅欲暮”,應當是說“夕陽”變紅了,而不是說“雁背”紅了。哪里的夕陽呢?當然是西方天空的夕陽,然而這夕陽已漸漸低落,雁從天邊飛過,雁背與夕陽相切,好象夕陽就在雁背上 一樣。
末尾是兩個比喻:“人如風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彼帽蕊L后散入江心的云,了無蹤影;自己的感情卻如雨后粘在地上的柳絮,無法解脫。人皆知秦觀《滿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為佳句,而且嘆服“粘”字之工。但秦觀之于“粘”字僅偶一用之。周邦彥卻屢用“粘”字,無不精妙。“粘”者,粘著、貼合之意,狀柳絮、蛛絲,得形神兩似。而春之膩人、困人如現于紙上。周邦彥喜用“粘”字,亦可見其詞風。他的詞情濃意密、反復纏綿,化不開,剪不斷,確實有一股粘勁兒。如用一個字概括他的風格,不就是這個“粘”嗎?
這首詞共八句,上下片各四句。八句都是七言,很象兩首七言絕句合在一起。但又不是七絕,因為兩句兩句的全是對偶。它的形式很呆板,讀起來卻并不覺得呆板,因為各聯之間、各句之間的接續富于變化。一二句以昔與今對比。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五六句單承第四句。七八句又換了角度,不從今昔上對比,而從彼此雙方對比。騰挪變化的章法,克服了形式的呆板,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詩經·狡童》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司馬相如·琴歌二首(其一)》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