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摸魚兒》辛棄疾
辛棄疾
淳熙己亥①,自湖北漕移湖南②,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③,為賦。
更能消④、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⑤。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⑥。長門事⑦,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⑧。千金縱買相如賦⑨,脈脈此情誰訴⑩。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11)。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12),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注釋 ①淳熙己亥:孝宗淳熙六年(1179)。②“自湖北”一句:淳熙六年,辛棄疾由湖北轉運副使調任湖南轉運副使。漕,漕司,主管漕運的轉運使。移,調任。③同官:同僚。王正之:王正己,字正之,時任湖北轉運判官,是稼軒的同僚和友人。小山亭:據《輿地紀勝》“荊湖北路”之“鄂州”條,荊湖北路轉運使治鄂州,有副使、判官東西二衙,小山在東衙之乖崖堂。④消:禁受。⑤落紅:落花。⑥畫檐:雕繪花飾的屋檐。盡日:整天。惹飛絮:沾惹飛舞的柳絮。⑦長門事:《昭明文選·長門賦序》載陳皇后失寵于漢武帝后別居長門宮,愁悶悲思,聽聞司馬相如善文,以千金請作《長門賦》,武帝讀后感悟,陳皇后復得幸。⑧“蛾眉”句:美人遭人嫉妒。《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蛾眉,女子如飛蛾觸須般的眉毛,代指美人。⑨“千金”句:見注⑦。⑩脈(mò)脈:愛慕的情意。(11)玉環飛燕:玉環指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小字玉環。飛燕指漢成帝趙皇后,號飛燕。(12)危欄:高處的欄桿。
鑒賞 本詞的小序明確交代了寫作時間和背景事件,與詞作正文虛實結合,若即若離。即則為正文情感之注腳,離則放任正文自成一體,情感和藝術上不受實事的拘牽。
整首詞可以用“騷怨”二字來概括。稼軒深得屈原之沾溉,既承襲了怨悱的情緒,又能將香草美人的寫作手法運用自如。上片寫經春的花草,下片憶塵封的美人。不論寫花還是寫人,都將自己的身世之嘆、憂怨之情深深地寄寓其中,與楚騷的風格和手法相當契合。羅大經《鶴林玉露》評此詞“詞意殊怨”,可謂精到。
《念奴嬌·書東流村壁》起首便感嘆“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這是客觀交代時令,這首詞起頭的“匆匆春又歸去”則是在春還未歸時的想象。置身春光之中已在擔憂春的離去,算計著姹紫嫣紅的景象還能禁受幾番春風春雨,對春的分外珍惜在杞人憂天般的情緒中顯露無遺。上闋圍繞春光,抒寫與春相關的種種情緒,思致相當綿細:因為惜春而希望花不要過早地盛開,早開預示著早落。花開已令人不安,等到落紅紛紛化作春泥,更是情何以堪。惜春的情緒導致詞人想極力挽留春天,他告訴春天,雖然它有歸路,但它的歸去將使因春天的召喚而生機煥發、蓬蓬勃勃而鋪滿天涯的芳草無路可歸。可是,春天面對苦口婆心的挽留無動于衷,兀自聽任花開花敗。于是,惜春、留春轉而變為怨春。與春的冷漠形成對比的是結在檐角的蛛網的殷勤,它孜孜不倦地挽留著飛舞在風中的柳絮。表面看來,作者是在稱道殷勤的蛛網,而實際上“盡日”“惹”這樣的遣詞分明包含著對蛛網的嫌惡之意。王闿運在《湘綺樓詞選》里指出盡日惹飛絮的畫檐蛛網是指張浚、秦檜一流人,正是這樣的無能或無恥之輩僥幸得到朝廷的重用,束縛住了宋室的手腳,使得北定中原的大業遲遲不得建立。至此,詞作的關注點已自然地從自然之景轉向了人。上下片間可謂峰斷云連。
晴巒蕭寺圖 【宋】李成
美國堪薩斯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
寫過香草,再寫美人,比興手法在全詞中一以貫之。香草是今,美人是古,香草是眼前實景,美人乃書中典故,兩相配合,使詞作更有厚度。美人典故的應用或正面寫來,或反面出之,最后皆歸于無奈和虛無。失寵而幽居長門宮的陳皇后與深得寵幸的楊玉環、趙飛燕浮沉異勢,最后都歸于塵土。上片說“天涯芳草無歸路”開啟了一個關于命運的懸念,下片“皆塵土”一語既出,答案若揭。漢哀帝時的伶玄是個博學之士,當他的侍妾樊通德講到趙飛燕姊妹的故事時,伶玄感嘆道:“斯人俱灰滅矣! 當時疲精力馳騖嗜欲蠱惑之事,寧知終歸荒田野草乎!”(見《趙飛燕外傳》附《伶玄自敘》)對于在長門宮中愁悶悲思,以致千金買賦、渴望博取武帝眷顧的陳皇后,辛棄疾基本是正面書寫的,我們不難看出他在其中寄托的身世之悲。稼軒在寫作本詞的淳熙六年上了一道《論盜賊札子》,文中有“臣孤危一身久矣”,“年來不為眾人所容”等語句,正合詞中“蛾眉曾有人妒”的語意。但正面書寫之后又有否定,而且詞意的重點在于否定:縱使能以千金買得相如賦,再得寵幸仍然遙遙無期,心中情意還是無人可訴,就像詞人徒勞地懷著對朝廷的期盼。這種“寓幽咽怨斷于渾灝流轉中”(陳洵《抄本海綃說詞》)的筆法同樣用于玉環飛燕的典故中,她們雖盛極一時,身世終是堪憐,充溢詞篇的怨悱之情漸漸化為了深沉的悲哀。末尾的危欄、斜陽、斷腸煙柳洗脫了塵土氣味,柔婉雅致,意味雋永。陳廷焯謂之“驚雷怒濤中,時見和風暖日。”(《白雨齋詞話》卷一)
詩主譎諫,稼軒此詞亦有譎諫之意,對身世之哀嘆,對朝廷之怨望,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后來趙善括的和作有“望故國江山,東風吹淚,渺渺在何處”之悲。清初遺民學者王夫之更是對這首詞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先后寫了多首次韻之作,表達了“渺渺無歸處”的更甚于稼軒的沉痛之情。(劉珺珺)
集評 清·譚獻:“權奇倜儻,純用太白樂府詩法。”(清周濟選、譚獻評《詞辨》)
俞陛云:“幼安自負天下才,今薄宦流轉,乃借晚春以寄慨。”(《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鏈接 虛字。用于詞句之首起領起或轉折等作用的字詞,謂之虛字,其字多為去聲字或虛詞。南宋張炎《詞源》卷下有專節論“虛字”云:“詞與詩不同,詞之句語,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疊實字,讀且不通,況付之雪兒乎?合用虛字呼喚,單字如正、但、任、甚之類,兩字如莫是、還又、那堪之類,三字如更能消、最無端、又卻是之類,此等虛字,卻要用之得其所。若使盡用虛字,句語又俗,雖不質實,恐不無掩卷之誚。”可見詞之句語注重虛字的運用,與詞的音樂屬性密切相關。從張炎所舉詞句中常用虛字來看,主要指用于句首起“呼喚”或領起、轉折等作用的字詞,即后世所稱的“領字”。(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兩宋詞·晁補之·摸魚兒》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徐一初·摸魚兒》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