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擬古八首(其七)》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河畔草未黃,胡雁已矯翼。
秋蛩扶戶吟,寒婦成夜織。
去歲征人還,流傳舊相識。
聞君上隴時,東望久嘆息。
宿昔改衣帶,朝旦異容色。
念此憂如何,夜長愁更多。
明鏡塵匣中,瑤琴生網羅。
此詩原系《擬古八首》第七。漢末文人五言詩有《青青河畔草》一首,即為此詩所擬。古詩寫思婦懷念久游在外的蕩子,娓娓道來,清淺可讀,鮑作立意與它相同,但曲折婉轉,意味更形深遠。
自從楚國文人宋玉的《九辨》寫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千古名句,首開把秋與悲融為一體的描寫先例以后,文人們在抒寫悲愁時,大抵都是把它與秋聯系在一起的。鮑照此詩一開始,也勾勒了初秋的蕭索景色。這一勾勒,為全詩涂抹上一層淡淡的感傷色調,很好地烘托了思婦對征人的懷念。胡,乃是古人對西北各少數民族的稱呼,所以,胡雁即北雁。以草未黃和雁已矯翼對舉,從思婦的心理感覺上寫出今年的秋天來得很早,這又暗示了思婦懷遠的愁緒。秋蛩,即蟋蟀。古代幽州地方的人民又稱之為趣(促)織。當天空上北雁 一陣陣南飛的時候,地上的蟋蟀也沿著房子此起彼伏,嘰嘰地叫個不停。俗語說:“趣織鳴、懶婦驚”。意思是說,蟋蟀一叫,即使懶惰的婦女也要開始為丈夫準備寒衣了。懶婦尚且如此,何況思婦。所以,詩中主人公日日夜夜為丈夫趕織寒衣。這一經一緯、一針一線,豈只是妻子對丈夫的應盡義務?對于思婦來說,完完全全是寄托著對遠征在外的丈夫的滿腹深情!
按照常規,接下來應該寫思婦如何懷念征人。但作者卻宕開一筆,寫思婦的一個回憶:去年有一個征人回來,告訴我他曾經與你相識。他說你在登上隴坂時,東望家鄉,嘆息者久之。并且說你因為長久地思念,身體日漸消瘦,面容日漸憔悴。不寫思婦如何懷念征人,卻寫征人如何懷念思婦,這就同時展現了此時與彼時,此地與彼地的兩相思念,藝術技巧顯得極為高超。王維有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有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月夜》),顯然受到鮑照此詩的啟示。而鮑照寫思婦的回憶,中間又插進一個傳言的征人,就使詩作更形曲折,所傳達的感情更為真實可信了。
末尾四句,筆觸重新收回到對于思婦的現實心理狀態的描繪上來。“念此憂如何,夜長愁更多”兩句,直抒思婦的滿腹愁緒,如此長久深沉的相思怎生消除啊,偏偏又碰上晝短夜長的秋節,愁思當會更多! 最后兩句,看似寫物,其實卻在寫情,而且是更具體的寫情。《詩經·衛風·伯兮》說:“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沭?誰適為容”。意思是說:自從丈夫東向出征以后,我的頭發就象飛蓬一樣雜亂不整了。難道是因為沒有油膏來潤澤它嗎? 不是! 我打扮好了又為了取悅于誰呢? 鮑作兩句,意思與《伯兮》相近,但構思更為精巧。用明鏡蒙垢、瑤琴生網來印證思婦的孤獨、無聊、寂寞和相思,使全詩的描寫落到了實處。詩作至此,戛然而止,但余音卻繚繞不絕。所謂言盡而意不盡,這首詩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這首詩的成功之處在于構思。全詩分三層意思,彼此之間跳躍很大,但聯系又很緊密。這就使全詩既曲折又完整。第一層四句,就眼前節令和思婦的動作寫起;第二層六句,則如電影的閃回一樣,轉寫思婦的回憶,其間又有幾重曲折。不直接寫思婦的此時思念,而寫其回憶,這是第一重曲折;寫其回憶,又不直接寫思婦本人如何懷遠,而是寫丈夫去年某個時候的戀家,使思婦與征人的兩地相思同時畢現,這是第二重曲折;寫丈夫的戀家,又借托一個征人的傳言,使整個回憶顯得自然可信,這是第三重曲折。第三層四句,從回憶中拉回到描寫思婦此時此地的現實心境,與第一層形成前后照應,使全詩構成一個和諧完滿的整體。清人陳祚明說:“寫情曲折。本言思婦,偏道夫君,又從流傳口中序出,何其紆縈!”恰切地指明了本詩特點。
上一篇:《無名氏·我勸情人別生氣》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陸機·擬西北有高樓》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