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葛菲
報告文學。作者肖復興。發(fā)表于《當代》1987年第6期。作品在廣泛、深入采訪的基礎上,對當代中學生的思想、心理、追求、困惑進行了比較全面而有深度的揭示和探討,并進而提出和探討了教育的外部困境、自身危機及教師處境等一系列人們關(guān)心的問題。80年代中學生在迥異于50、60、70年代中學生的時代環(huán)境中成長和生活,他們的整體素質(zhì)和精神狀態(tài)也理當迥異于前輩。那么,這一代中學生究竟有著什么樣的特點?他們的思想狀況又究竟如何?作者帶著一系列問題和思索,走訪了不同學校、不同年齡、不同處境的男女中學生。作品的第一節(jié)“渴望飛翔”中,通過“失敗的春游”、“夜闖大連港”、“來自莫斯科的月季”、“采訪國際足聯(lián)主席阿維蘭熱”及“假如我是市長”等事例,作者敏銳地揭示了當代中學生的突出特點:很強的自我意識、個性追求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不再是孩子。處于開放的社會,面對紛繁的世界,他們的所知、所想已遠非其前輩所能想象和達到。然而,恰恰是這種令人欣喜的較高素質(zhì),和當前仍然比較保守、陳舊的教育體制,和并不理解他們的教師、家長都構(gòu)成了或隱或顯的沖突。作品第二節(jié)“校園思索”著重探討了這些矛盾和沖突,同時提出了一些令人憂慮的問題。如虛偽對學生的惡劣影響;教材選擇的失當;體制的弊端;升學與經(jīng)商的兩極分化等。雖然這一代人有著較強的自我意識,然而他們似乎也存在很深的困惑,突出表現(xiàn)是缺乏明確的理想。在高考大戰(zhàn)中,淺薄而狹隘的競爭又往往使他們變得自私和虛偽,雖然這常常使他們良心不安。作品的第三節(jié)至第六節(jié)中探討了中學生瓊瑤熱,流行于校園、班級中的“地下(自辦)刊物”,及中學生的友誼和愛情等問題。在和中學生當事人的交流和對話中,作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中肯而有見地的闡述和分析。作品第七節(jié)“另一個天地——職業(yè)高中”,揭示了職業(yè)高中生的憂慮和苦悶,進而提出職業(yè)高中在解決就業(yè)之外面臨的其他問題。第八節(jié)“難當?shù)陌职謰寢尅眲t在揭示子女和家長之間普遍存在的矛盾之后,提出在愛之外,更需要相互理解。而這,卻是大多數(shù)家庭所缺乏的。作品最后探討了教師的歡樂與悲哀。據(jù)統(tǒng)計材料,高素質(zhì)的學生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師資的質(zhì)量及來源卻越來越令人憂慮。師范院校門庭冷落。教師們最感痛心的是,社會對他們?nèi)狈ψ鹬嘏c理解。物質(zhì)的困窘、生活狀況的艱難可以忍受,而社會的輕視和不尊重卻使他們心涼。這部作品將筆觸深入到一個陌生的領(lǐng)域——中學生生活,對他們的心態(tài),他們的社會處境及他們面臨的問題都進行了嚴肅而深入的探索,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和開拓意義。作者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真誠的愛,試圖在中學生和家長、教師、社會之間架起一座溝通和理解的橋梁。全景集束式的表現(xiàn)形式賦予作品廣闊的視野和宏觀的高度,使作品獲得了廣泛而普遍的意義。
上一篇:孫宜君《和平的最強音》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哈梅》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