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柴珮珍
短篇小說。作者王愿堅。最初發表于《解放軍文藝》1954年第 12期,后收入《1949——1979短篇小說選》(二)(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它寫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故事。1934年,在閩粵贛邊區,主力部隊已撤走,一支小部隊留在山上,依靠當地的群眾和黨組織繼續堅持斗爭。但不久,敵人實行“移民并村”政策,破壞各地黨組織,切斷了這支小部隊和群眾的聯系。“我”受命下山和地方黨組織取得聯系。與“我”接頭的是一位叫黃新的女同志,她忠實、可靠,曾帶頭送丈夫參軍。雖然生活艱苦,與部隊失去了聯系,但她始終沒有忘記黨員的職責,她主動與附近的黨員取得聯系,知道山上缺鹽缺得厲害,就用丈夫出征時留下的錢買了比金子還貴的鹽,組織大家腌咸菜,交給黨作為黨費,卻舍不得讓自己五歲的小女兒吃根腌豆角。當“我”第二次與她接頭時,被敵人覺察,黃新臨危不懼,向“我”交代了新的接頭人,囑咐“我”把他們的“黨費”和她的黨員證帶上山。她用“調虎離山”的辦法掩護了“我”,自己卻被敵人抓捕。《黨費》表現了共產黨員與黨血肉相連的關系,以及為革命利益而英勇獻身的精神。小說采用第一人稱的形式娓娓動聽地講述革命故事,使讀者感到親切而且易于產生共鳴。開頭提出懸念,引起讀者興趣,結尾感事抒情,發人深思,充分體現了作者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孫宜君《光榮的星云》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古遠清《全國詩歌報刊集萃》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