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任慶
短篇紀實小說。作者劉心武。發表于《人民文學》1985年第7期。1985年5月19日,中國足球隊在世界杯足球賽亞大區預選賽中,在北京主場以“1比2”負于香港隊,從而失去了進軍世界的機會。當天,賽場內外發生了嚴重的騷亂事件。作者以這一事件為背景,寫下了這篇紀實體小說。主人公滑志明是一個二十六歲的工廠工人。5月18日這天,他約自己的女友小瑛子晚上到家里同父母見面,同時看從朋友那里借來的錄像。像他這個年齡、這樣條件的小工人找對象是很不容易的。他的父親當天下班回家,看到兒子借來的錄像機,頗感厭惡。這個老共產黨員,最近以來對越來越多的東西感到迷惑不解,時時不順心。今天看到這臺錄像機,就認定一定不會是個好東西。于是,他不顧兒子女友在場,怒斥兒子,發泄自己的不滿。這使滑志明和小瑛子都非常尷尬。小瑛子怏怏不樂地走了。滑志明一個人煩躁地打開錄像機,但煩亂的心緒使他按錯了鍵鈕,誤將錄像帶洗成了空白帶。第二天又不得不賠償了人家一百五十塊錢。后來,他滿腹悒郁地到處溜逛,始終無法發泄自己的煩悶。最后從“倒爺”手里高價購買了一張足球賽入場券。滑志明與大多數的觀眾一樣,堅信國家隊必將勝利,勝券穩操。而足球場上國家隊的失利使滑志明及他身旁的熱情的球迷們大失所望。他們的憤懣像火山爆發一樣一下子傾泄出來。人們騷動著、怒吼著,將汽水瓶等雜物拋向球場。他們大聲辱罵足球隊員,阻止隊員退場,哄砸公共設施、攔截車輛……。此刻的滑志明像突然被什么東西挑動著,郁積已久的憤懣、煩躁和痛苦一下子迸發出來。他參與推倒一輛過路的出租汽車的事件,并被警察逮捕。小瑛子在聽到這個消息以后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但她也只能無可奈何地等待著……。主人公滑志明的形象是被“文化大革命”徹底耽擱的一代的典型。他們在大混亂中成長,“教育革命”并未使他們獲得豐富的知識來充實自己的頭腦,他們沒有及時彌補自己被耽誤了的青春,而社會對他們只是一味地譴責和管教,卻很少給他們以理解和關懷,使他們的憂慮與憤懣無處傾訴和渲泄。作者由藝術視角和社會視角對“5·19”事件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較深刻的分析,將筆觸伸向了人物的心靈深處。小說采用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手法,讓讀者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小說中大量引用了新聞報導材料,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字里行間,表現出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和批判意識。
上一篇:張艷華《WM——我們》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劉圣宇《“不稱心”的姐夫》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