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楊衒之·王肅
北魏軼事小說。楊衒之撰。原載《洛陽伽藍記》卷三。《太平廣記》卷四九三錄載。李格非等《文言小說》選入。作品描寫:北魏尚書令王肅,是偽齊雍州刺史王奐之子,太和十八(494)年背齊歸魏。初入國時,他不吃羊肉和奶酪等,常食鯽魚與茗汁(即茶)。數年后,他同魏高祖一起在宮殿用餐,卻吃了許多羊肉和酪漿。高祖于是要他將羊肉與魚羹、茗飲及酪漿做個比較。王肅說:“羊與魚,一為陸產之最,一為水族之長,由于愛好不同,當地人都以為美。但就味道來說,確有優劣之別。羊好比齊、魯大邦,魚好比邾、莒小國,茗不中飲,只配給酪作奴。”高祖聽罷大笑。彭城王對王肅說:“卿不重齊、魯大邦,而愛邾、莒小國。”王肅答曰:“鄉曲所美,不得不好。”彭城王又說:“卿明日來訪我處,我為卿設邾、莒之食,亦有酪奴。”因此,時人譏稱茗飲為“酪奴”。作品通過對王肅與魏高祖等就南北兩地飲食差異所發議論的記敘,反映了當時世人,尤其是統治階級的畛域之見。作品幾乎沒寫人物動作,主題的表現和人物性格的刻畫都是通過人物對話來完成的。魏高祖要王肅把羊與魚、茗與酪兩相比較,雖然并未明言邀贊,但其希圖恭維之意不言而喻,因為他十分清楚王肅不會、也不敢言出貶辭。所以在王肅話后,高祖感覺正中下懷,放聲大笑。彭城王雖然言語不多,卻也性格鮮明,他的兩次發話,無不含諷南人,足見其地域偏見之深。主人公王肅的幾番答話尤其耐人尋味。他以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茗作酪奴,其著意討好、奉迎魏王之情溢于言表。北人喜吃羊肉,南人好食魚羹,這完全是自然條件和習慣所使之然,哪有什么優劣高下之分?另外,在彭城王詰問后,王肅“鄉里所美,不得不好”的回答,顯見是對自己的小心辯護。前言后語,聽起來設喻精妙,言之成理,作者也許正要借此表現王肅的機敏和乖巧,但在客觀上,卻為我們勾勒了一個一面小心翼翼掩飾自己,一面千方百計諂媚君王的低眉順眼、點頭哈腰的降臣形象。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范曄·王忳》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王藍田性急》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