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黃帝內經》導讀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現存最早的理論著作。簡稱 《內經》,包括 《素問》、《靈樞》兩大部分。全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成書年代歷來未能確說,至今仍有成書于戰國時期、戰國末期至秦漢之際、西漢前期等不同考論。一般認為,該書主體內容成于戰國時期,后在傳抄流布過程中,摻入了一些后人補撰的內容,并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傳本。原書18卷,《前漢書 ·藝文志》、《漢藝文志考證》均載 “黃帝內經,十八卷”。其中9卷名《素問》,其傳本又名《黃帝素問》、《黃帝內經素問》,書名最早見于 《隋書 ·經籍志》,載 “黃帝素問,九卷”。其傳本較多,現存較完善者是唐王冰注、經宋林億校正、孫兆改誤的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由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 (1550) 武陵顧從德據宋嘉祐二年(1057)刻本翻刻本。另外的9卷無書名,漢、晉時代醫家取“九卷”為書名(見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序》等),其傳本至6世紀前后已有 《針經》、《九墟》、《九靈》、《靈樞》等不同書名,其中影響最大的是 《針經》、《靈樞》,多已佚。現存版本為南宋紹興二十五年乙亥 (1155) 史嵩氏將其家藏《靈樞》9卷重加校訂而刊行的版本,此后 《靈樞》的原文基本定型,后世刊行亦稱《靈樞經》、《黃帝內經靈樞》。迄今為止,在流傳 《素問》、《靈樞》的單行本同時,更多的是《素問》、《靈樞》的合刊本《黃帝內經》,有宋刻明刻互配本、元后至元刊本、明鰲峰熊宗立氏種德書堂仿元本重刻本、明萬歷十二年甲申(1584)繡谷書林周日校刊本、日寬文三年(1663)重刊本、明嘉靖間金溪吳悌校正本、明萬歷二十九年辛丑(1601)新安吳勉學校刊 《醫統正脈》本、清 《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等。
1、《素問》
《素問》原書9卷,公元6世紀全元起注釋時,第7卷已佚,故全氏注本只有8卷共69篇。唐應寶元年(762)王冰據全氏注本改編,補入7篇“大論”,即所謂“舊藏之卷”,另有第72篇“刺法”和第73篇 “本病”只有篇名而無原文,編為《黃帝內經素問》24卷共81篇。北宋初,醫官院再次校定《素問》。11世紀,北宋政府設校正醫書局,以林億、孫奇、高保衡為首對王冰注本詳加校勘注釋。改稱《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又稱“新校正”本,仍為24卷,81篇。此書保存了王冰注本的全部內容,改正了王注中的一些錯誤,使《素問》的原文基本定型,成為后世刊刻和研究《素問》的藍本。現知《素問》的各種刊本不下數十種,大都依“新校正”的24卷本;雖也有12卷本、50卷本,但僅卷次重編而內容不變。
“素問”之義,全元起謂“素者,本也; 問者,黃帝問歧伯也”,故名。全書內容十分豐富,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為指導,對以往的醫療經驗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總結,深入地討論了人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診斷、治療,提出并闡述了中國醫學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運氣學說、養生學說、臟腑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以及診法、治法、針灸、方藥等方面的理論。各卷內容分別是:
卷1(第1—4篇),論養生,延年、不治已病治未病。
卷2(第5—7篇),論陰陽,主張養生、祛病皆應法于陰陽。
卷3 (第8—11篇),論臟腑生理與其主病。
卷4(第12—16篇),論治法,包括三因制宜及針、砭、灸、湯、酒、熨等法。
卷5至卷6(第17—20篇),論診法,包括望、聞、問、切四診,著重論述了關于脈診的方法。
卷7至卷8(第21—30篇),論五臟、經絡、正邪的病因、病機及其病證的診治。
卷9至卷13 (第31—49篇),論諸病的診治,包括熱病、瘧、厥病、腹中病、風病、痹病、痿病、奇病等。
卷14至卷18(第50—65篇),論經絡、穴位、經脈氣血及其病、針刺的手法、補瀉和禁忌。
卷19至卷22(第66—74篇),系唐王冰補入的七篇大論,論述運氣學說及其在醫學的應用。
卷23至卷24(第75—81篇),論醫道醫德,主張知天文、地理、人事,疏五過、戒四失,以及臨證診治中的注意事項。
2、《靈樞》
《靈樞》原書9卷,81篇,隋、唐時期出現過多種不同傳本,宋以后原本及傳本大多散佚。現存傳本系南宋史嵩重新編校的,史校本為24卷,歷代又有改編,元改為12卷,明改為23卷,其內容次序均相同。現行本為12卷,81篇。
“靈樞”之義,明張景岳謂“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全書內容豐富、廣泛,論理概括、精要,在基礎理論、臨床診治方面與《素問》互為補充、各有所長;在經絡、針灸方面比 《素問》 豐富、翔實,故有 《針經》之稱。其核心理論是臟腑經絡學說,論述的重點是經絡、腧穴、營衛氣血、針灸療法,論及自然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體生理、病因病機、診斷、治療、養生以及醫德和醫學教育等。各卷內容分別是:
卷1至卷2(第1—9篇),論九針的形制、十二原穴、五腧穴、根結穴,針刺方法(九變刺、十二節刺、三刺、五刺等),針法補瀉,熨法,臟腑病候及與情志的關系。
卷3至卷4 (第10—19篇),論人體經絡 (經脈、經別、經水、經筋),測定經絡穴位的骨度、脈度,及營、衛、氣、血,三焦所主。
卷5 (第20—28篇),論五臟病、寒熱病、癲狂、厥病、熱病、周痹、雜病等病的病候及刺法。
卷6(第29—40篇),論臟腑解剖、色診、不同體質刺法、瀉血,以及四海、五亂、陰陽清濁、逆順肥瘦理論和脹病、癃病的針治。
卷7(第41—47篇),論陰陽應十二月、五行與五腧,針刺之道,疾病傳變,夢與疾病,五變病等。
卷8 (第48—56篇),論脈診 (人迎、寸口)、望診、疼痛病機、灸法補瀉,以及人體發育、要穴 (標、本、氣街)、禁刺等。
卷9 (第57—64篇),論陰陽25種人體類型、動輸、百病始生、病之逆順、衛氣失常、賊風、水腫病等。
卷10至卷12 (第65—81篇),論人與自然關系、五行所主、九宮八風、五人、尺膚診法、衛氣行、九針論、行針法、刺五節,以及上膈、無言、寒熱、目不瞑、瘧病、風病、眼疾、癰疽等病的針治。
綜上所述,由 《素問》、《靈樞》組成的 《黃帝內經》是到秦漢為止中國古代醫學的集大成,是中國醫學現存最古、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該書理論思想深刻,吸收、運用、發揮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包含著豐富的樸素系統論觀點,奠定了中醫學不同于西醫學的思想根基,也可說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自然哲學著作。該書的學術內容豐富,系統而全面的總結了中國古代醫學的臨床經驗和理論成就,引用和輯錄了前人的幾十種醫學典籍和文獻資料,提出并闡述了天人相應、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養生、方藥、針灸等學說,標志著中國醫學理論體系的確立,兩千年來中醫學的發展即濫觴于《內經》并一直未脫離其理論體系,至今仍是學習和研究中醫學必讀的最重要的經典文獻。該書的科學價值很高,雖然由于時代條件的限制難免摻有某些糟粕,但從現代科學的水準來看,其基本思想、基本理論如實地反映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客觀規律,因而指導臨床實踐有效,并且代有補充和發展,特別有大量理論內容臨床應用十分有效而現有的科學知識還難以作出說明,正成為現代生命科學和人體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秦漢以來歷代醫家高度重視對《內經》的研究,出現了大量專門的研究文獻和著作,大體可分以下幾類:1、注釋。有南北朝全元起的《黃帝素問注》,隋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唐王冰的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明代有馬蒔的《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和《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1586)、吳昆的 《黃帝內經素問吳注》(1594)、張介賓的 《類經》 (1624),清代有張志聰的《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和《黃帝內經靈樞集注》(1672)、高世栻的《黃帝素問直解》(1695)、黃元御的《素問懸解》 和 《靈樞懸解》 (1745)、張琦的 《素問釋義》(1829)、周學海的 《內經評文》 (1896) 等。2、節要。有元滑壽的 《黃帝素問鈔》(又名 《讀素問鈔》),明代有汪機續注 《讀素問鈔》 (1519)、李中梓的 《內經知要》 (1642),清代有汪昂的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1689)、薛雪的 《醫經原旨》(1754)、徐大椿的 《內經要略》 (1764)、陳念祖的 《靈樞素問節要淺注》(1865)、唐宗海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1884)等。3、語釋。有陳璧琉、鄭卓人的《靈樞經語釋》(1962),山東中醫學院的《靈樞經白話解》(1963),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的《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1958),南京中醫學院的 《黃帝內經素問譯釋》 (1959) 等。
《黃帝內經》一書在古代就在亞洲地區廣為流傳,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均作為主要的醫學經典著作,有多種傳本、刊本并大量引錄。1、日本。日本最早的醫事法令“大寶令”(701)所規定的醫學生必讀書目中就有《素問》、《黃帝針經》,日人編寫的各種醫書也廣泛地引錄《內經》原文。隋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在唐代即傳入日本,13世紀后該書傳本在國內亡佚,現行本系清代從日本的抄本 (其抄錄年代相當于我國唐僖宗光啟三年即887年)影錄而來。日本亦有多種日人撰寫的《黃帝內經》詮釋本,如竹中通庵的《素問要語》和《靈樞要語》(1699),喜多村直寬的《黃帝內經講義》 (1854),丹波元簡的 《素問識》 和 《靈樞識》(1806),丹波元堅的《素問紹識》(1846)等。2、朝鮮。《黃帝內經》早年傳入朝鮮,高麗國于1091年派使節來華送還的當時在我國已失傳的多種古醫書中,就有《黃帝針經》、《九墟經》、《黃帝太素》等。朝鮮在1136年制定的醫事制度中將《素問》、《針經》列為必修課目。在《鄉藥集成方》(1433)、《醫方類聚》(1445)、《東醫寶鑒》(1611)等著作中均引錄大量《內經》原文。3、歐美。《黃帝內經》是歐美各國研究中國醫學最重要的經典文獻。英國的福克 (A·Forke)撰《中國人的世界觀、天文、宇宙和物理哲學的理論》(1925),美國的摩西 (R·Morse) 撰《中國醫學》 (1934)、道森 (M·Dawson)撰《素問——中國醫學的基礎》(1925)等論著中,都譯述了 《內經》的有關內容。美國的維茨(I. Veith) 于1949年以將 《黃帝內經》 (實是 《素問》的前34篇) 譯成英文出版而獲博士學位。
參考文獻
- 1. 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據蘭陵堂仿宋嘉祐本影印。
- 2. 王冰: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據顧從德翻宋刻本影印。
- 3. 馬蒔: 《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清嘉慶十年(1805) 古歙鮑氏慎余堂刻本。
- 4. 馬蒔: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清光緒五年(1879) 刻本。
- 5. 吳昆: 《黃帝內經素問吳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新安程氏重刻本。
- 6.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清光緒十六年 (1890) 浙江書局刻本。
- 7.汪昂:《素問靈樞類纂約注》,上海衛生出版社,1958。
- 8.程士德等:《素問注釋匯粹》,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上一篇:《黃帝九鼎神丹經》的主要內容,《黃帝九鼎神丹經》導讀
下一篇:《黃帝魂》的主要內容,《黃帝魂》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