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訓堂叢書》的主要內容,《經訓堂叢書》導讀
《經訓堂叢書》是清代刊刻的一部綜合性叢書。清畢沅輯。該書為畢氏一生校刻諸書的總集,大部分刻于畢沅陜西巡撫任內,部分刻于他河南巡撫、湖廣總督任內,版心或題經訓堂,或題靈巖山館,故該書亦稱《靈巖山館叢書》。經訓堂和靈巖山館皆為畢沅的書齋名。該書刊刻過程中,著名學者洪亮吉、孫星衍、錢坫等人曾作為畢氏的幕客協助編校整理。有清乾隆中鎮洋畢氏刻本,清光緒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書局據畢氏刻本影印。
畢沅(1730—1797),字纕蘅,一字秋帆,自號靈巖山人。鎮洋(今江蘇太倉)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先后任陜西巡撫、河南巡撫、湖廣總督。生平好著書、校書,治學范圍頗廣,自經史旁及小學、金石、地理。提倡樸學,嘗謂經義當宗漢儒,《說文》當宗許氏,乾嘉考證風氣之養成,畢氏與有力焉。其幕下賓客如洪亮吉、孫星衍、嚴長明、錢坫、汪中、黃景仁、章學誠等人皆飽學之士。其主要著作為《續資治通鑒》220卷,為《通鑒》續書中最好的一種。另有《傳經表》、《經典文字辨正書》、《釋名疏證》、《墨子校注》、《晉書地理志新補正》、《靈巖山人詩文集》等,皆刊入《經訓堂叢書》中。
《經訓堂叢書》共收書25種,計242卷,多為畢氏與其幕客校注之書,亦有畢氏自撰之作。各書按經、史、子、集之次序排列,前有《經訓堂刊書目》,即此書總目。此書曾有21種168卷本流行,《中國叢書綜錄》加以著錄,這是一個不全的本子,且編次凌亂,疑出后人之手。
該書子目如下:《易漢學》8卷,(清)惠棟撰,(清)畢沅校;《明堂大道錄》8卷,(清)惠棟撰;《禘說》2卷,(清)惠棟撰;《夏小正考注》1卷,(清)畢沅撰;《經典文字辨正書》5卷,(清)畢沅撰;《音同義異辨》1卷,(清)畢沅撰;《說文解字舊音》1卷,(清)畢沅輯;《釋名疏證》8卷,續1卷,補遺1卷,(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山海經》18卷,附《篇目考》1卷,(清)畢沅校正;《晏子春秋》7卷,《音義》2卷,(清)孫星衍校并撰音義《晉書地理志新補正》5卷,(清)畢沅撰;《晉太康三年地記》1卷,(清)畢沅輯;《晉書地道記》1卷,(清)畢沅輯;《三輔黃圖》6卷,補遺1卷,(清)畢沅校補;《長安志》 20卷,圖3卷,(宋)宋敏求撰,(元)李好文撰圖,(清)畢沅校;《關中勝跡志》30卷,(清)畢沅纂;《關中金石記》8卷,(清)畢沅撰;《中州金石記》,(清)畢沅撰;《老子道德經考異》2卷,(清)畢沅撰;《墨子》15卷、目1卷、篇目考1卷,(清)畢沅校注;《呂氏春秋新校正》26卷、附考1卷,(清)畢沅輯校;《靈巖山人詩集》40卷,(清)畢沅撰;《弇山年譜》1卷,(清)史善長編次;《樂游聯唱集》1卷,(清)畢沅等撰。
《經訓堂叢書》以校讎精當著稱于世。編者廣搜善本,備列異文,擇善而從,對一些重要的古代典籍,都根據各種不同的版本作了初步的校勘整理,有些還作了注,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所收各書均有俾實學,內容大體包括三方面,一小學、二地理、三諸子,每類均有專門學者參予校刊,其中地理一門,“自《三輔黃圖》至宋敏求《長安志》凡若干種,先生以亮吉粗知湛濁,梢別廣輪,每成志地之書,輒預校讎之役。”(洪亮吉:《晉太康三年地志,王隱晉書地道志后敘》)另孫星衍之于諸子學,錢坫之于小學,皆造詣絕倫,為一時之選。
其中先秦諸子之書,流傳既久,錯訛極多,異文疊出,歷代學者出于重經的傳統,很少有人問津,獨此書收入《呂氏春秋》、《墨子》、《晏子春秋》、《山海經》等數種,皆經系統認真地校理,后均收入浙江書局輯刻的《二十二子》,是清代流行頗廣、影響較大的版本,清代后期諸子學的興起,應當說與此書的倡導不無關系。其他如《釋名疏證》是清代學者研究《釋名》的代表性著作,后來亦收入《廣雅書局叢書》;《三輔黃圖》為記載漢代長安宮殿古跡的地理著作,其校勘參考了《水經注》、《玉海》等書中所引古本,并搜集了散見于各書的佚文。《長安志》是一部流傳較少的宋代方志,《關中勝跡圖志》記載了陜西的名勝古跡,以內容豐富見長,它們與《關中金石記》、《三輔黃圖》等書都是研究西北史、地的重要資料。
《經訓堂叢書》是清代輯刻水平較高的一部叢書,葉德輝將其與孫星衍平津館、岱南閣,馬曰璐玲瓏山館諸叢書并列,稱其兼考訂、校讎、收藏、賞鑒之長。(《書林清話·藏書家有數等》)謝國楨稱“書必校讎而后能讀,則校讎之事有不可緩已,其以實事求是為主者,則盧文弨所編之《抱經堂叢書》,繼之而起者,則有畢沅之《經訓堂叢書》,校刻古書均極精湛。”(《明清筆記談叢·叢書刊刻源流考》),皆為的評。
上一篇:《經籍籑詁》的主要內容,《經籍籑詁》導讀
下一篇:《絳云樓書目》的主要內容,《絳云樓書目》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