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源諸詮集都序》的主要內容,《禪源諸詮集都序》導讀
《禪源諸詮集都序》是有關唐代禪宗思想史的著作。是宗密 (見“原人論”)對他自己所著 《禪源諸詮集》的總序。4卷。此序從宋、元以來即受到禪教各宗學人所重視,最初宋刊本載有“大宋錢塘嚴明男嚴楷勾當雕開板”的標記,元大德七年 (1303)禪師雪堂仁加以重刊,明代收入北藏,此后各藏及坊刻本均續刊行。現通行的有金陵刻經處本等。
《禪源諸詮集》亦名 《禪那理行諸詮集》,又名《禪源詮》、《圭峰蘭若禪藏》,100卷。全集在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已經逸失,只有它的《都序》一直流傳至今。宗密既受荷澤禪法,又受華嚴教學,他的佛學重心是禪教的融合一致說,《禪源諸詮集》即為宣揚此說而作,《都序》的中心當然也是在闡述此說。《都序》4卷,約二萬七千字。其內容,先釋《禪源諸詮集》的名義,“寫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名偈,集為一藏,以貽后代”。次說修禪的必要性,認為禪有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5種,其中最上乘禪乃達摩門下相傳的禪法。再述編撰此書的宗旨,以為佛說頓、漸二教,禪開頓、漸二門,二教二門各相符契,故須以教辨禪,以心解教,使復歸統一。又以為“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卷1),一大藏經統唯三種教,禪門言教亦統唯三宗,三教三宗配對相符,方成圓見。教3種指:1. 密意依性說相教。包括人天因果教 (說善惡因果的人天乘)、斷惑滅苦教 (聲聞乘)、將識破境教 (大乘唯識宗)三類。2. 密意破相顯性教。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以“無住”為道(指大乘空宗)。3.顯示真心即性教。說一切眾生本來清凈,真心常住(指華嚴宗)的教法。禪三宗指:1.息妄修心宗。意在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指南說(智顗)、北秀(神秀)、保唐(益州保唐寺無住)、宣什 (南山念佛禪門)等各家禪法。2.泯絕無寄宗。此宗說諸法如幻,本來空寂,心無所寄,是名解脫。指石頭 (希遷)、牛頭 (法融)、徑山 (道欽)等各家禪法。3.真顯心性宗。包括兩類:主張一切語言行動都是佛性,任運自在,是名解脫,指洪州宗(道一系)的禪法;主張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不昧,寂照現前,指荷澤宗(神會系)的禪法。宗密認為,“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故須先約三種佛教,證三宗禪心,然后禪教雙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 雙忘,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卷3)。這種禪教融合,正如裴休在《禪源諸詮集都序敘》中所說,“融瓶盤釵釧為一金,攪酥酪醍醐為一味。”最后,宗密又以 《大乘起信論》的 “一心二門”說溝通禪教各家學說。認為,一切凡圣根本都是靈明清凈的一法界心,此一法界心有真如、生滅的真、妄二門;真如門又有不變、隨緣二義,生滅門又有體空、成事二義。又由真妄和合而成的阿梨耶識,有覺和不覺:不覺是六道凡夫的根本,覺是三乘賢圣的根本。這些思想為禪教各家共通教義。
《都序》提倡的禪教合一說給后世佛教學者融合禪教,調和佛教內部矛盾影響極大。宋初禪僧延壽所著《宗鏡錄》100卷,基本上便是按照宗密有關禪教一致的觀點展開。他明確表示: “如宗密禪師立三宗三教,和會祖教,一際融通”(《宗鏡錄》卷34)。經宗密、延壽等人的提倡,禪教合一成為宋以后中國佛教發展的基本趨勢。
上一篇:《禪林寶訓》的主要內容,《禪林寶訓》導讀
下一篇:《筆法記》的主要內容,《筆法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