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況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勸學》為今本《荀子》的第一篇。“勸”是勉勵的意思。“勸學”就是勉勵人們要努力學習。這篇文章主要論說了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方法、途徑等問題。原文較長,此處節選了其中的幾個段落重新組織成篇,顯得比原文更加緊湊、精粹。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文章開宗明義,一開頭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而且特意點明這是“君子”(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之言,以加強其權威性。下面就從三個方面來論述這個問題。
第一段講學習的重要性。作者連用五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青,取之于蘭,而青于蘭;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兩個比喻是說學習可以使人得到提高,作者把從蘭草中提取靛青、水凝結為冰的過程比作人學習的過程。輮木為輪之喻是說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輮”就是“煣”,是用火烘烤使木頭彎曲的一種加工方法。一根筆直的木頭通過“輮”的方法,可以加工制成車輪,而且即使再放在太陽底下曬干也不會變直了。“輮”的過程就好比是學習的過程。這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性,比前兩個比喻增進了一層。緊接著作者再設二喻:“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受繩”、“就礪”比喻學習的過程,“直”、“利”比喻學習的結果,說明學習對改造人、提高人的品德、才智的重要意義,最后得出結論:“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點明了前面所設各喻的含意。荀子是性惡論者,他在《性惡》篇中寫道:“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是人為的意思,不是天性而是人工作為,就叫做“偽”。也即是說,人的善性都是后天教育培養的結果。因此,他認為即使是君子也必須“受繩”、“就礪”,才能做到“知明而行無過”。
第二段講學習對提高人的能力的作用。這一段可分兩層。首二句為第一層,作者首先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中說明學習的重要作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里前一句是正意、是主,后一句是比喻、是賓;前一句固然是作者的親身感受,但顯然也受到《論語》的影響(《論語·衛靈公》:“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寐,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后一句的主語雖然是“吾”,但其實它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經驗,這以下為第二層。作者緊承登高博見一句,連設四喻:“登高而招”使得“見者遠”、“順風而呼”使得“聞者彰”、“假輿馬”而“致千里”、“假舟楫”而“絕江河”。作者用這些最普通的生活經驗作根據,說明“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然后用“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一句點明喻意。所謂“善假于物”,就是指善于學習。前一層是正意在前,比喻在后,而這一層是比喻在前,正意在后。筆法富于變化。
在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以后,第三段接著就論述學習的態度問題。這一段又可分為三層。作者首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兩個比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正意,說明學習是由少到多、逐步積累的過程,強調“積”的重要。“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兩個比喻則是從反面說明“不積,就不可能取得成就。這是第一層。怎樣才能“積”呢?作者提出了兩條原則,一是要持之以恒,二是要用心專一。下文就分別用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騏驥、駑馬之喻是說天資較高的人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學習,也將一事無成,而天資較低的人只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朽木、金石之喻則是說如果能持續努力,任何困難都能克服;如果一曝十寒,則再容易的事情也做不成功。四個比喻從正反兩面說明了持之以恒對積累德行、積累學問的重要性。這是第二層。最后蚓、蟹二喻為第三層,用蚯蚓在泥土中穿行自如和螃蟹的無可寄托為喻,說明一個人的客觀能力雖有高低強弱之分,但能否“積善成德”并達到“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程度的又一關鍵,是自己主觀上用心專一與否,強調了用心專一的學習態度的重要。
這篇文章緊緊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諸方面作了生動透徹的論述。作者把學習的目的只限于求得“行無過”,這個觀點是片面的,我們并不贊成。但作者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強調學習必須逐步積累、必須持之以恒、專心致志,這些見解在今天仍是有益的,值得我們尤其是青年牢牢記取。
本文的最大特點是用了許多生動淺顯的比喻來展開論述。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現象或生活體驗,用于文中,使得抽象的道理顯得具體、形象、親切,易于為讀者理解和接受。作者在運用比喻說理的過程中,還常常在比喻中把道理向縱深推進,如第一段的木、輪之喻就比青、蘭和冰、水之喻在含義上深一層;第三段論述“積”的重要與如何才能“積”,也完全是通過比喻展開的。
《勸學》中有大量的對偶句、排比句。這些句子的意思或則相近(如“登高而招”以下幾句)或則相反(如“騏驥一躍”以下幾句)。無論其含義相近或相反,其作用都是使說理反復透徹,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量。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