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文
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巇,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 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岡上一抔土,猶湮沒于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 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紀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跡,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岡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時予 方以討賊督師桂林。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則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責任,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 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遺事,斯誠后死者之羞也! 予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這是一篇書序,選自《孫中山全集》。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層次首先以相當簡煉的文筆概括敘述中國革命的艱難歷程。“歷艱難險巇”,“堅毅不撓”等詞,形容了烈士們與反動派作斗爭的種種艱難險阻。烈士們“與民賊相搏”,屢遭挫折,屢遭殺害,“躓踣者屢”,結果都失敗了。而寫到歷次革命的慘重損失,以黃花岡起義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語氣句句含悲,表現了痛惜痛悼的情感。第二層次角度陡轉,強調黃花岡起義的巨大價值,它激勵民氣,加快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表現了激奮昂揚的情緒。烈士們“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使全國人民“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詩歌般對偶的語言,體現了無限贊美的感情。草木、風云等本沒有情感,作者用擬人化手法,使之帶上強烈感情色彩,天地萬物似乎都在為英雄們的壯烈獻身而悲泣! 用“怒濤”比喻全國人民所郁積的怨憤,形象地說明了怨憤程度之深。黃花岡起義對武昌起義起了先導的作用,作者滿懷激情地禮贊黃花岡起義“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這兩個層次用對比手法,先寫烈士犧牲之慘重,繼而突出他們犧牲的巨大價值,從兩個方面著墨,使人由衷地感覺到烈士們死得重如泰山。
第二段寫黃花岡烈士墓碣之失修和事跡之湮沒。“變亂紛乘”,使得“黃花岡上一抔土,猶湮沒于荒煙蔓草間”。烈士們作出了最大的犧牲,可是沒有得到應有的表彰與紀念,這是多么令人遺憾的事! 多年以后,“始有墓碣之建修”,而“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的事跡,卻無法一一了解清楚并傳之不朽,有的只存姓名,甚至有的連姓名也不可考,令人嘆息! 文章用以司馬遷之才能,也無法為田橫等五百壯士立傳的典故,感慨系之地表達了對由于缺乏材料等條件所限,無法將所有烈士事跡詳細記載下來的深深遺憾,表現了痛惜的心情。上文表現了作者對烈士犧牲的痛悼心情,這里表現了作者對烈士們為國捐軀,可是有的卻不為人知,連英名留傳后世都無法做到的遺憾,更進了一層。第一段寫烈士犧牲的巨大價值,這一段寫烈士們事跡不傳,墓碣失修,這是多么鮮明的對比! 死得重如泰山,有的卻連姓名也未留下,這是多么的不相稱啊!
第三段勉勵國人繼承先烈遺志,完成革命大業。作者以沉痛的筆觸,寫了當時國內形勢的惡劣,“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等革命綱領“不獲實現也如故”。這種形勢,正是魯迅筆下的“風雨如磐闇故園”, 正是龔自珍筆下的“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反革命勢力囂張,革命勢力被壓得抬不起頭。文章語重心長地勉勵國人要“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斗”,要“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這樣才能對得起死難烈士。又從反面對國人提出諄諄告誡: 如果不這樣做,那就“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遺事,斯誠后死者之羞也”。大業不能實現,黃花岡諸烈士的殷殷鮮血豈不白流了?我們將愧對烈士,沒有面目見地下長眠的先烈! 文章以“予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一句,很好地概括總結了全文痛悼烈士和勉勵國人兩方面的內容,收束全文。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運用記敘、議論、抒情緊密結合的形式,抒情滲透到記敘、議論中,悼念烈士沉痛悲切,贊揚烈士熱切激昂,勉勵國人語重心長,種種情感洋溢于字里行間。文章結構上簡煉緊湊,顯得一氣呵成。
上一篇:荀況《勸學》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孔子《論語·六則》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