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浮聲切響
古代詩學概念。原是齊梁沈約關于詩歌聲律之美的論述。語出其《宋書·謝靈運傳論》:“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這是以音樂節奏來比喻詩歌的聲調音律之美。宮羽,原指音樂五音的宮商角徵羽,這里借喻為語音四聲的代用詞。浮聲,據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論南北語音不同,謂“或失在浮清,或滯在沈濁”,則“浮清”并列,浮聲指清音。切響,與浮聲對立而言,意指濁音。又從全文看,浮切、清濁,又與輕重之義相當。所以何焯《義門讀書記·文選》直謂“浮聲切響,即是輕重”,也有一定道理。“浮聲切響”、“低昂互節”數句,是以沈約為代表而提倡的永明聲律說的總的原則,意謂詩文遣言用字,務使其聲音富于變化,避免枯燥單調,以求錯落有致的和諧之美;如同各種色彩相對比而鮮明悅目,又如各種樂器相配合而優美動聽,給人以美的享受。沈約以此作為衡量文學作品美丑工拙的重要標準之一。并且自詡為“自騷人以來,此秘未睹”。其實,對于漢語漢字單音獨體易于配合成對而富音樂美的特點,沈約以前,已具朦朧認識。如晉陸機《文賦》“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劉宋時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自謂“性別宮商,識清濁”云云,皆為沈說之所本。而到六朝齊之永明年間,因受佛經轉讀和焚文拼音的影響(據陳寅恪《四聲三問》),沈約利用前人研究聲韻的成果,結合詩歌文學的實際,正式提出四聲說。在沈約等永明詩人的提倡下,詩歌的音節美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詩篇的聲調韻律逐漸被發現并加以運用,四聲說成為積極的聲律,但是八病說則轉為消極的聲律,于是開辟了五言古體詩向律詩轉變的途徑。唐人取其有關四聲的積極聲律,屏棄其繁瑣聲病之說,于是對唐代近體詩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但從另一方面看,永明聲律說,過分講究聲病,有傷語言真美,又助長了六朝堆垛雕琢的不良詩風,所以受到鐘嶸《詩品》的批評。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洪北江詩文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海天琴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