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淺中見深》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其厭世自悼,同顏駟之嘆。(胡震亨《杜詩通》卷二十一引劉辰翁語)
【詩例】
耳聾
杜甫
生年鹖冠子,嘆世鹿皮翁。
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月聾。
猿鳴秋淚缺,雀噪晚愁空。
黃落驚山樹,呼兒問朔風。
【解析】
王安石評中唐張籍的詩風時說: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他指出張籍善于挖掘潛藏于尋常事物深處的豐厚意蘊,能夠從淺易中見深沉。用一個文藝批評上的術語來概括這一特點,就叫作“淺中見深”。有些事物,因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遇,我們似乎已非常理解,可是當我們對于這些久已習見的事物作深入的思考,卻又永遠會發現新的內容,得到新的感受和啟發。大自然的日月星辰,人世間的生老病死,人們探索了千千萬萬年,也困惑了千千萬萬年。正是由于存在著這許多看起來如此不足為奇而實際上卻那樣奧妙無窮的客觀現象,才使得藝術家運用“淺中見深”之法有了物質基礎,這種表達也因此而具有特殊的發人深思和動人心魄的力量。那么,《耳聾》一詩是怎樣淺中見深的呢?一個人上了年紀,耳朵漸漸不能聽見聲音了,這本是人生中一件很平凡的事情。生命走到這一步的時候,正常人不論是誰多少總有一些感觸吧!有些人懷著一天不如一天的悲傷搖頭嘆息,有些人因為盛年已過而功業未成,故借酒澆愁。杜甫這首詩的成功處不是說他就超脫了對衰老的傷悼,而在于他把對世事的深切感憤溶解入這人人皆有的傷悼情緒中。詩中使用翻案手法,用慶幸的語氣寫耳聾。首二句先舉“鹖冠子”、“鹿皮翁”兩位隱士自比,而在前面冠以“生年”、“嘆世”二詞,則自己身在江湖卻無法不關心世事的含義自寓句中,形似隱淪實是不得已,并非甘愿這樣的。三四兩句以 “眼”作為“耳”的陪襯。眼睛什么時候看不見才好哩,耳朵好在從前個月就聾了。詩人生逢亂世,耳聞目睹的不幸事情太多了,他少懷大志,一輩子憂國憂民,到頭來空剩一腔無法發泄的憤悶而已。俗話說“眼不見,耳不聞,心不煩”,于是詩人一反因耳聾而懊惱的正常邏輯,大寫起耳聾所帶來的好處?!鞍蜄|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往昔每當聽到凄厲的猿鳴,總要傷心落淚,現在真是幸運,任你猿啼雀噪,再也不會觸動我一點愁緒了,因為我再也聽不見了。結尾兩句,詩人又從漠然中忽地驚醒。耳朵雖聾,眼卻未盲,一陣秋風吹來,枯黃的樹葉漫山飄落,“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一股濃重的悲秋意緒還是使老詩人骨折心驚了,終于他忍不住要向孩子尋問朔風的消息。讀到這里,我們再回頭去看上面那些說耳聾好處的話,便會倍感詩人憂世的執著和痛苦的深切,正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薄捌鋮捠雷缘俊钡母锌统翜S郎署、三朝不遇的顏駟同樣深沉可悲。以區區耳聾一事表現出這么深刻的主題,這便是“淺中見深”。這種手法在《詩經》中已時有運用,到了唐代,幾乎所有的大詩人都具有這種從淺易中見深沉的本領。不過,除杜甫和開頭提到的張籍外,很少有人是有意識的。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淡語耐人百思》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無意成佳趣》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