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學說·先富后教
儒家關于經濟與德育關系的學說。儒家主張禮教德治,即以禮樂教化來培養人民的道德,從而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但是,禮樂教化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經濟物質基礎,這就是所謂 “先富后教”。據 《論語·子路》記載,孔子到衛國,感嘆說: “人真多呀!” 冉有問: “人口既然眾多,那再干什么?”孔子回答: “使其富有?!比接杏謫枺?“富有之后,怎么辦?” 孔子回答:“教之?!睋墩f苑·建本》 記載,子貢問為政,孔子回答: “富之;既富,乃教之也?!?這種 “先富后教” 的觀念,便是孟子所謂 “仁政” 的基本思路: “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上足以事父母,下足以養妻子,豐年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從而向善?!?荀子也說: “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所以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時,就是為使百姓富足; 建立學校,講究禮儀就是為引導百姓?!对姟?曰: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 王事具矣?!卑喙?《漢書·食貨志》則明確提出“富而教之” 的命題: “食足貨通,然后國實民富,而教化成。” 都以豐衣足食為施教的前提。《管子·牧民》概括得最為精辟: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由此看來,無論儒家,還是法家,都并不否認吃穿最重要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
上一篇:政治學·國家·元朝
下一篇:文學·文集·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