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建集》的主要內容,《曹子建集》導讀
《曹子建集》是三國魏文學家曹植的詩文集,一作《陳思王集》,又作《曹植集》。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早慧,年十余歲,即能“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而且“善屬文”( 《三國志》本傳)。青年時期曾隨曹操出征,文才武略兼優,深得曹操寵愛,有意立他為太子。但他生性任誕,不自雕飾,終于失去了與曹丕競爭魏太子的機會。曹丕稱帝后,備受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多次改換封地。先是延康元年(220)由臨菑侯降為安鄉侯,黃初二年(221)改鄄城侯,接著黃初三年進封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王。明帝即位,處境略佳,但仍不得重用。太和元年(227)徙封浚儀,二年復還雍丘,三年又徙封東阿,六年以郡為國,封陳王,其年十一月發病死,年僅41歲。謚“思”,后人稱 “陳思王”。《三國志》卷19有傳。
曹植工詩善文,著述頗豐。《藝文類聚》卷55引曹植 《文章序》稱: “余少而好賦,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雖觸類而作,然蕪穢者眾,故刪定別撰為《前錄》七十八篇。”這個自編的《前錄》當是曹植作品的第一個集本。又《三國志》本傳載:景初中,魏明帝詔令 “撰錄植前后所著賦、頌、詩、銘、雜論,凡百余篇,副藏內外”。這是曹植作品的第二次結集,在其身后約六七年。據《隋書 ·經籍志》著錄,唐以前傳世的有《陳思王曹植集》30卷,此外還有《列女傳頌》1卷、《畫贊》5卷,合計36卷,可見曹植的詩文作品在唐初時卷帙依然很多。《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僅著錄《陳思王集》20卷,又一本30卷,后者或為隋唐舊本,前者則無疑是后人合并編定的新本子。南宋時,這個20卷本也許還在,但“其間亦有采取 《御覽》、《書鈔》、《類聚》諸書中所有者”,“亦非當時全書矣” (《直齋書錄解題》卷16)。與此同時,又有一個新的10卷本廣為流傳,所收“詩文二百篇”(《郡齋讀書志》卷17),書名改稱《曹植集》。今存南宋寧宗嘉定六年 (1213) 刊本10卷 (原藏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當即此本,計賦44篇,詩74首,雜文92篇。明人所刊諸本,有稱《曹子建集》者,有稱《陳思王集》者,皆宋刊10卷之流裔。其中張燮《七十二家集》、汪士賢《漢魏諸名家集》 稱 《曹子建集》 10卷,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稱《陳思王集》2卷。
明刊10卷本《曹子建集》共收詩文209篇,計卷1至4賦43篇,卷5至6詩73篇,卷7至10文93篇。其中訛誤與脫漏處不少,如卷2《愁霖賦》后半敘季秋一段乃蔡邕作,《藝文類聚》誤作搭接,10卷本亦誤收。又如 《玉臺新詠》卷2有曹操《棄婦》詩,10卷本失收。清同治初年,丁晏以明萬歷間程氏刻10卷本為底本,校以張溥本及唐、宋類書和總集,正誤補遺,編為《曹集詮評》10卷,還包括《逸文》1卷,《附錄》1卷,前者為諸本不載的詩文殘篇,后者為史傳及歷代評論資料。丁本以校勘是正文字為主,間有注釋和評論。近人丁福保以丁晏本為底本,改名 《曹子建集》,編入《漢魏六朝名家集》中。198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趙幼文的《曹植集校注》,這個本子是在10卷舊本的基礎上重新編次,依據作品創作時期的先后分為建安、黃初、太和3卷,無從推測創作時間者,則匯附于卷3之末,舊本誤收的作品亦詳錄前人考辨,附在卷末,以資參證。將曹植的作品系年編排,當有助于知人論世的研究。較有影響的曹植詩的注本,尚有黃節的《曹子建詩注》2卷,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葉菊生校訂本。
曹植的文學業績博大而精深,無論詩歌、辭賦與散文,皆得心應手,不乏佳構。南朝梁鐘嶸《詩品》列其詩于上品,說:“其源出于《國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嗟乎!陳思之于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以之為詩中圣賢,可謂推崇備至。曹植“生于亂,長于軍”,生活閱歷十分豐富,加以后期遭受壓抑,感慨叢集,因而多數詩篇寫得情感真切,寄寓深刻。大致說來,建安時期他生活在鄴城,正值青春華年,又過著宴游歌賦的生活,詩多應酬之作,只有《泰山梁甫吟》寫隨軍北征三郡烏桓途中的感受,《送應氏》寫洛都戰亂后的慘景較有現實意義,其余則嫌華而不實。黃初時期他“舉掛時網”,動輒得咎,所寫的詩一改宴游犬馬的題材和紈绔氣息,直寫憂憤的胸臆,詩思愈發沉著勁拔。如《贈白馬王彪》揭露王室內部的傾軋,《七步詩》控訴兄弟相殘,《種葛篇》隱喻委曲求全之思等,都寫得纏綿悱惻,不勝悲痛憂傷之至。太和時期他的名位已有提高。但政治上仍不得志,所以在擺脫了一味的憂生之嘆以后,他開始留意國事,希冀從政。這種心情在《求自試表》等文章中表達最為明確,詩如《惟漢行》、《喜雨》等篇亦有所反映。當然這后一時期的詩作,也雜有遲暮之感和游仙之思,不免流露出消沉的情緒。
曹植的詩歌藝術造詣很高,在詩歌發展史上有多方面的貢獻,主要的可以說有三點:(1)開拓了詩歌表現的范圍,舉凡抒情述志、詠史敘事、摹景狀物、贈答酬唱,曹植幾乎無所不寫,現存的集子里幾乎無所不有。(2)集文人五言詩創作之大成。建安詩人如曹操、王粲、曹丕、劉楨、陳琳等,都以善長五言詩著稱,而寫得流轉自如、情詞并茂,形制長短不拘一格,描寫手法富于變化,則當推曹植為第一。(3)變漢樂府為魏樂府即文人詠懷詩。漢樂府采自民間,質樸俚俗,曹植汲取其體制與技巧,加以藻飾,使之格調趨于高雅,文字趨于整麗,遂帶有濃厚的士夫文人色彩。明王世貞說:“子建才敏于父兄,然不如其父兄質。漢樂府之變,自子建始。”這個說法正指明了曹植在漢魏樂府嬗變中的樞紐作用。
曹植的辭賦和散文也寫得很出色。他的賦大多是“觸類而作”,無論生平遭際還是軍國大事均輻湊筆端,注入了強烈的情感。前期作品如 《七啟》、《東征賦》、《歸思賦》等,多情善感,間能表現出濟世之志。后期則因身受禁錮,下筆悲憤,往往壯采遄飛。如 《九愁賦》全借屈原為說,實則切合時事,自敘身世之感,文詞凄咽深婉,大有楚騷遺意。這些辭賦的篇幅比較短小,在寫法上也力避漢賦的鋪排堆砌,所以他是從兩漢體物大賦向六朝抒情小賦過渡的劃時代人物。至于他的駢文和散文,《洛神賦》可謂駢賦名篇,對于駢文史而言不容等閑視之,《求自試表》可謂駢體大成的代表作,他如 《與楊德祖書》、《陳審舉表》、《辨道論》、《籍田說》等散文,亦可謂 “體貌英逸”的作品。劉勰《文心雕龍》論曹植章表時說: “陳思之表,獨冠群才。觀其體贍而律調,辭清而志顯,應物制巧,隨變生趣,執轡有余,故能緩急應節矣。”劉勰所說其實不限于章表,曹植的辭賦和駢散文章都可作如是觀。
南北朝作家推崇曹植才高八斗,折服于他的“詞采華茂”。自唐以來,提倡 “漢魏風骨”,又贊賞曹植的“骨氣奇高”。無論如何,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主將,對后世文學影響巨大,《曹子建集》無疑是建安文學研究乃至整體文學史研究的資料寶庫。
參考文獻
- 1. 丁晏: 《曹集詮評》,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7。
- 2. 丁福保:《曹子建集》,上海文明書局 《漢魏六朝名家集》, 1911。
- 3.趙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4.河北師范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三曹資料匯編》, 中華書局, 1980。
上一篇:《春秋繁露》的主要內容,《春秋繁露》導讀
下一篇:《曾惠敏公遺集》的主要內容,《曾惠敏公遺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