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芻言》的主要內容,《錢幣芻言》導讀
《錢幣芻言》是清代的一部鈔幣專著。王瑬著。道光8年(1828)開始成書,名為《鈔幣芻言》,道光11年(1831)刊刻;道光17年 (1837)修改再版,更名《錢幣芻言》;稍后又刊《錢幣芻言續(xù)刻》、《錢幣芻言再續(xù)》 加以補充。
王瑬(1786-1843),原名仲鎏,字子兼、亮生,晚年號荷盤山人,江蘇吳縣秀才。屢試不第,以教書或幕僚為職,還從事考證工作。著有《鄉(xiāng)黨正義》、《四書地理考》、《壑舟園初稿》、《壑舟園次稿》等。
《錢幣芻言》全書共分4部分:第1部分《錢鈔議》,主要是王瑬對自己的主張所作的一些理論論證;第2部分《私擬錢鈔條目》,是他所擬定的發(fā)行紙幣和鑄造大錢的具體措施;第3部分《先正名言》,是他匯集歷史上主張發(fā)鈔的言論;第4部分《友朋贈答》是他為推行自己的主張向當時的一些勢要人員和知名人士發(fā)出的信件,以及其中某些人的復信。
本書的中心內容是主張發(fā)行不兌現(xiàn)紙幣。而發(fā)鈔的基本要求是要“操錢幣之權”,具體地講即 “行鈔以收銀,使銀賤而不為幣; 行鈔以收銅,使銅多而廣鑄錢”(《錢鈔議一》)。發(fā)鈔的基本辦法是,發(fā)行鈔幣以吸收流通中的白銀,并代白銀作巨額交易往來之用,小額交易仍以銅錢作為補充的流通手段。發(fā)鈔的具體辦法大致如下:1、鈔分為7等,其票面額由一貫至千貫,交錢莊代為發(fā)行,錢莊不得再出會票或錢票。2、鑄當百、當十大錢及當一小錢以補助一貫以下的小額流通。大錢亦由錢莊代為投入流通。用鈔收買民間銅器以鑄錢,并設官銅鋪制造民間樂器、鎖、鈕等,禁止民間設立銅鋪及進行銅器買賣。3、無論鈔及銅錢均務極精工以防偽造。鈔上由名家書寫格言,多加捺印信,分省流通。當百、當十錢的鑄造工本須在百分之九十以上。4、錢莊從領到鈔幣之日起憑鈔收兌白銀,按九折繳給官府,錢莊得利一分。5、人民以銀易鈔時,在一年內加利十分之一;二年內加利二十分之一;二年以后平兌。人民向錢莊以錢易鈔或以鈔易錢,準許錢莊抽取百分之一的兌換手續(xù)費。6、人民以鈔交納賦稅時,每貫作一百文。一貫以下用現(xiàn)錢交納。7、一省鈔幣攜至他省時,可由當?shù)毓倬值舢數(shù)剽n幣使用。8、發(fā)鈔由京師開始,漸次至于各省。一地推行鈔法5年或10年后即禁銀為幣,以后許商人以半價向政府買銀,制造器飾出售。民間如尚有藏銀亦按半價當商品買賣。9、行鈔之初官俸加一倍;本俸用銀,加俸用鈔。鈔法通行后全部用鈔,再加倍發(fā)給官俸。10、外國貢使欲購買中國貨物須先用銀易鈔,方許購買貨物。對外貿易采用物物交換方式。
為了給發(fā)鈔方案提供理論依據,書中提出了“足君優(yōu)先”的財政觀點和“造百萬即百萬,造千萬即千萬”的貨幣名目主義觀點。在《錢鈔議》中,一開始就提出了 “足君優(yōu)先”論,作為發(fā)鈔主張的理論出發(fā)點,“必君先足而后民足,猶父母富而子孫亦免于貧焉。”“欲足君莫如操錢幣之權”。欲操錢幣之權只有發(fā)鈔。與此同時,針對前人的 “鈔虛銀實”的觀點,指出: “至謂鈔虛而銀實,則甚不然。言乎銀有形質,則鈔亦有形質;言乎其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則銀鈔皆同”(《錢幣芻言續(xù)刻·與包慎伯明府論鈔幣書》)。既然“銀鈔皆同”,則紙幣是更理想的貨幣:“凡以他物為幣皆有盡,惟鈔無盡,造百萬即百萬,造千萬即千萬,是操不涸之財源”(《錢鈔議一》)。但又說: “鈔雖取之不盡,而國制鈔,但求足用耳,自可為之限量”(《錢幣芻言續(xù)刻 ·與包慎伯明府論鈔幣書》)。“足用”的標準是多少呢?書中說: “造鈔約已足天下之用,則當停止”(《私擬錢鈔條目》),又說: “按造鈔之數(shù),當使足以盡易天下百姓家之銀而止,未可懸擬。惹論國用,則當如 《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使國家常有三十年之蓄可也”(《錢幣芻言續(xù)刻· 與包慎伯明府論鈔幣書》)。這里有兩個標準,但都不是指足流通之用,這就很可能使書中的鈔幣計劃成為滿足封建財政要求的工具,陷入于任何紙幣發(fā)行所應切忌的錯誤。
書中列舉了發(fā)鈔大利22條,把發(fā)鈔說成是“理財之上策”(《錢幣芻言續(xù)刻·與陳扶雅孝廉論鈔幣第一書》)。同時認為發(fā)鈔乃具有神奇力量的“獨傳之秘寶”(《錢幣芻言續(xù)刻·上何尚書仙槎先生書》),認為只要有了這“秘寶”,什么財源涸竭、利權旁失、洋錢耗蝕、鴉片貽禍、錢莊虧空等等,都可解決,甚至還能使“天下自無一丁不識之人”(《私擬錢鈔條目》)。書中諸如此類無稽之談,還有許多。
《錢幣芻言》繼承和發(fā)揮了歷代名目主義貨幣觀點和明末倪元璐、蔣臣的行鈔主張,提出了一整套關于發(fā)行紙幣的理論和具體方案,這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是比較突出的。不論對贊成或反對當時鈔幣的經濟思想史研究工作者來說,《錢幣芻言》都是一部不可缺少的研究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錢幣芻言》出版后,引起較廣泛的爭論,受到包世臣、魏源、許楣等人的批駁,而許楣(1797—1870)是其中最堅決的反對者,專門寫了《鈔幣論》對《錢幣芻言》逐條進行批駁。但 “學士大夫往往寶藏其書”(許楣《鈔幣論 ·敘》),“中朝言事之臣,頗采用君書以進” (張履: 《積石文稿》卷17《王君亮生傳》)。
上一篇:《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的主要內容,《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導讀
下一篇:《陸先生道門科略》的主要內容,《陸先生道門科略》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