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的主要內容,《遼史》導讀
《遼史》是紀傳體的遼朝史。元脫脫等 (見 “宋史”)著。主要版本有元至正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 《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嘉靖、萬歷間南、北監刻的《二十一史》本;清乾隆間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道光殿本;同治時江蘇書局刊行本;中華書局1974年出版的點校本。
元順帝至正三年 (1343) 四月,開局纂修遼、金、宋3史,其中 《遼史》以脫脫為都總裁,鐵睦爾達世、賀惟一 、張起巖、歐陽玄、呂思誠、揭傒斯為總裁官,另有纂修官、提調官若干人。本書修纂時依據的資料主要是遼耶律儼的 《皇朝實錄》,金蕭永琪先撰、陳大任重修的《遼史》,南宋葉隆禮的《契丹國志》,兼采遼朝的起居注、日歷、國史,以及遼人的家傳、行狀、墓志、碑刻等。四年(1344)三月,書成,僅費時1年,是3史中最先完成的1種。
本書116卷,主要記述從遼太祖神冊元年(916)至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210年間遼朝歷史(兼敘西遼史)。本書分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國語解1卷五大部分。
本紀:記述遼朝9帝,首記為太祖耶律阿保機,以契丹族夷離堇建契丹國,及太宗耶律德光改國號為大遼。在諸紀中《圣宗紀》卷帙最大,達8卷,因其在位長久,且國力鼎盛,統治穩固、人才輩出。志:共有10目。《營衛志》記宮衛行營及部族制度、《兵衛志》記兵制及各種中央、地方和邊疆部隊。《地理志》以上京、東京、中京、南京、西京5道分卷,記各地行政區劃。《歷象志》記歷法、天文學及天文儀器。《百官志》記述遼以北面官治契丹族,以南面官治漢族的特殊官制。《禮志》記吉、兇、軍、賓、嘉五禮。《樂志》記國樂、諸國樂、雅樂、大樂、散樂、鼓吹樂、橫吹樂。《儀衛志》記契丹、漢、渤海等族的儀仗、車服、符印。《食貨志》記游牧業和農業并存局面下的經濟制度,如農舍、租賦、鹽鐵、貿易、坑冶、泉幣、群牧等。《刑法志》記遼朝法律的漢化過程。表:共有8目。《世表》記從漢至唐的契丹族事跡。《皇子表》記歷朝皇子的帝系、名字、行第、封爵、官職、功、罪、薨壽、子孫。《公主表》記諸朝公主的屬系,母、名、封號、下嫁、事跡、罪、薨、子。《皇族表》記宗室成員分支沿續簡況。《外戚表》記歷朝外戚有爵、職、名的子孫。《游幸表》按年月記諸帝游獵、出巡等事跡。《部族表》記契丹內部各族及某些外族事跡。《屬國表》記少數族、鄰國與遼朝的關系變化。列傳:人物傳中絕大多數是記控制要政的宗室耶律氏和外戚蕭氏。《外戚表》說: “《遼史》耶律、蕭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勢分力敵,相為唇齒,以翰邦家,是或一道。然以是而興,亦以是而亡,又其法之弊也。”類傳有后妃、宗室、文學、能吏、卓行、列女、方技、伶官、宦官、奸臣、逆臣11目。鄰國傳有1卷,名 《二國外記》,記高麗、西夏二國事。國語解:為解釋契丹國語所特開,因遼以契丹族為主體,其“土俗言語大概近俚。……故史之所載,官制、宮衛、部族、地理,率以國語為稱號。”作者用大抵意思相近的漢語,對書中所出現的契丹語加以詮譯,以便讀者理解(此可參照清乾隆間敕撰的 《遼金元三史國語解》)。
由于本書修撰時間甚短,成書倉促,故帶來不少問題。作者之一的歐陽玄執筆的 《進遼史表》 曾批評:“耶律儼語多避忌,陳大任辭乏精詳。”但本書卻也重蹈覆轍。從整體上來看,本書弊病是過于疏略,趙翼說:“《遼史》最簡略,二百年人物,列傳僅百余篇,其脫漏必多矣。”如 《東都事略》記遼太宗建國大遼,圣宗即位,改大遼為大契丹,道宗又改大契丹為大遼。改號復號, 為一朝的大事,而 《遼史》卻流漏不書。 ( 《甘二史札記》)造成諸如此類的原因,當是作者未對資料作深入細致的整理,其次是本書重復之處太多,如君主的游幸,既見之于本紀,又作《游幸表》;部族的事跡,既見于《營衛志》,又作《部族表》; 屬國的關系,既見于本紀,又作《屬國表》; 《文學傳》僅6人,而強分為2卷:伶官、宦官本無要人,卻強湊3人成篇。故《四庫全書總目》譏道:“在史臣非不自知,特以無米之炊,足窮巧婦,故不得已而縷割分隸,以求卷帙之盈。”再則由于作者對遼制不熟悉也造成了不少的錯誤和遺漏,如書中稱天祚帝改元 “壽隆”,殊不知 “隆”字犯圣宗隆緒之諱,實際上應是改元為 “乾統”;據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考證,遼官制中有知軍州事、道判軍州事、知縣事三名,而《百官志》皆未載。雖然本書有許多不足之處,但也有可稱道的地方,趙翼認為:“然其體例亦有最善者,在乎立表之多,表多則傳自可少。……實足省無限筆墨。”(《廿二史札記》)此外由于遼、金所修的遼史均已亡佚,本書實為研究遼朝歷史的最重要的文獻。
本書問世后,一些學者競相努力,作了不少糾謬補缺的工作。清厲鶚撰《遼史拾遺》,盡其畢生之力,采用300余種書籍,對《遼史》或補或注,間加考證與按語,開創了研究《遼史》的先風。楊復吉撰《遼史拾遺補》,補厲書遺漏,增添400余條。繆荃孫撰《遼藝文志》,著錄遼朝圖書51種,王仁俊撰 《遼史藝文志補證》,綜合考證前人的遼、金、元3史《藝文志》,補錄30余種遼人著述,后附歷朝人談遼事書目,質量較為精湛。李慎儒撰《遼史地理志考》,以遼志原文為綱,對遼五京、州縣、山川詳為考核,后附《天祚播遷處考》、《西遼地考》,近人丁謙撰《遼史各外國地理考證》,廣收《遼史》中出現的外國國名,考其今地所在。吳延燮撰 《遼方鎮年表》,依據紀、傳資料,將五京留守等方鎮資料排列為表,但有些地方因資料缺少,而只存題名。馮家升撰有《遼史證誤三種》,訂正遼史的失誤。此外,陳漢章 《遼史索引》、張元濟 《遼史校勘記》、馮家升《遼史初校》、羅繼祖《遼史校勘記》等均可資參考。
參考文獻
- 1. 明宋濂:《元史》卷119《脫脫傳》,中華書局,1976。
- 2. 清趙翼: 《廿二史札記》,中華書局,1984。
- 3. 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商務印書館《潛研堂全集》 本,1930。
- 4. 羅繼祖: 《遼史概述》,《社會科學輯刊》,1979年第1期。
上一篇:《資治通鑒》的主要內容,《資治通鑒》導讀
下一篇:《遼史拾遺》的主要內容,《遼史拾遺》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