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瀹駢文》的主要內容,《理瀹駢文》導讀
《理瀹駢文》又名《外治醫說》,是中醫外治法專著。清吳師機著,刊行于同治三年(1864),清《八千卷樓書目》最早著錄。主要版本有同治三年初刊本;同治九年刻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據此影印出版,1984年以此為底本出版趙輝賢注釋本;光緒元年(1875)補刻膏方本;光緒五年(1879)婺源刻本等。同治九年本為通行本。
吳師機(1806—1886),原名安業,字尚先,清代浙江錢塘 (今杭州市) 人,醫學家。道興十四年(1834)中舉人,后入都,以微疾不應試。自此淡于功名,于詩文之外,兼學為醫,尤致力于中醫外治法的研究。因見由于缺藥或誤治喪生者很多,且患者中又有不肯服藥之人與不能服藥之證,而古書多用內服藥,少用外治法,遂自制膏藥,倡用外治,與內治并行,而補內治之不及。在揚州設存濟堂藥店,多用膏藥治病。不僅應用于外部之疾的治療,更有內、婦、兒、五官各科疾病的治療經驗。他吸取前輩醫家與古典醫籍中有關外治的論述,并匯集民間的外治法,參以己見,歷時二十載,易稿十余次,撰成《外治醫說》 一書,闡述“內外治殊途同歸之理”。刊行時,取《子華子》“醫者理也,藥者瀹也”之意,又因正文以駢體文寫成,故易名為《理瀹駢文》。
本書不分卷,前有許楣等序,后有吳氏自跋。全書分“略言”、“續增略言”、“理瀹駢文”、“存濟堂藥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藥法”四大部分。“略言”、“續增略言”是因為原正文為駢文,非所以通俗,因而在卷首增補“略言”,“撮其大意為淺語,以提其要,使人人開卷了然”。其基本理論與制膏加藥之法,均載于此。“理瀹駢文”之正文,用駢儷文體,分別論述了傷寒、中風、痹證等多種病癥的外治法,并詳加注文闡釋之,提供了不少有效的外治法。“存濟堂藥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藥法”,介紹他創辦的“存濟堂藥局”修合施送的21張主要膏方,如清陽、散陰、金仙、行水四大膏。每方之下,詳述組成、合法、主治病證與應用方法。另附有“治心病方”一文。
本書的學術貢獻,主要是:1.對中醫外治理論進行了總結和發揮。“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病因病機相同,辨證相同,故用藥亦可相通。所不同的,只是給藥的方法和途徑而已。因而“外治必先知內,先求其本”,把審陰陽,察四時五行,求病機,度病情、辨病形等視為外治法必須遵循原則。同時根據不同病情和部位,提出上中下三焦分治的方法。2.擴大了膏藥的應用:吳氏外治法,采用膏藥薄貼療法最多。膏與藥本分為二,吳氏則合而兩全,凡屬于內治的湯劑丸散,無不可熬制成膏藥,凡服湯丸能治之疾,也無一不可改用薄貼收效。膏藥的功用,“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結聚之處,拔之則病自出,無深入內陷之患;病所經由處,截之則邪自斷,無妄行傳變之虞”。鑒于用藥途徑的特殊性,必得 “通經走絡,開竅透骨、拔病外出之品為引”。3. 對外治法進行了改進。總結出敷、熨、熏、浸、洗、罨、擦、坐、嚏、縛、火罐、推拿、按摩等十余種外治法,許多是屬于現代理療法的早期成就。他如溫熱療法、水療法、蠟療法、泥療法、發泡療法等,皆有新見。
本書是第一部中醫外治專著,是對中醫外治療法的一次比較系統的總結,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除收有膏藥療法外,也廣泛涉及到多種中醫外治方法,體現了中醫外治法的優越性與廣泛適應性。故本書被后人稱為 “外治之宗”。近年以來,膏藥療法及各種外治療法為臨床所重視。趙輝賢氏對本書進行了校勘整理并詳細地加以注釋,使之通俗易懂,又把原注中大量方和法,尤其是膏方百余張,加以整理,按科歸類,詳明主治用法,附于書末,便于檢索應用。
參考文獻
- 清吳師機著、趙輝賢注:《理瀹駢文(注釋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上一篇:《理學宗傳》的主要內容,《理學宗傳》導讀
下一篇:《理虛元鑒》的主要內容,《理虛元鑒》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