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堂書目》的主要內容,《千頃堂書目》導讀
《千頃堂書目》是中國清初私家所修的一部大型書目。清黃虞稷撰。書名系以黃氏書齋名而得。有清300年來,本書僅有盧文弨、吳騫、杭世駿等人據黃氏原稿鈔校本流傳;1913年,南潯張均衡據湖州陸氏十萬卷樓藏舊抄本,刊刻于《適園叢書》第2集之內,是為首次刊本;后據盧、吳校本重改刻《適園叢書》第2集,是為第2次校刊本。
黃虞稷(1629-1691),字俞邰,又字楮園。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后遷居上元(今江蘇南京市)。生于藏書世家,有書8萬余卷。他頗有天資,16歲時補為諸生,此后幾十年埋首書卷,涉獵廣泛,學問淵博,不再追求科名。黃氏對明代藝文有較精深的研究,從而成為一位精通元明史事、版本的目錄學家。清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帝詔開博學鴻詞科,重開明史館,黃虞稷由內閣大學士徐元文舉薦入館,分纂藝文志和列傳.后又參加撰修《大清一統志》,卒于太湖的倉山書局。他的詩文著作甚多,有《楮園雜志》、《朝爽圖》、《我貴軒》、《蟬窠》諸集,可惜大都亡佚。
該書32卷,20余萬字。作者把收藏和見到的明人著述12000余種,大體按經、史、子、集編目,其中卷1-3為經部,分為11類:易、書、詩、三禮、春秋、孝經、論語、孟子、經解、四書、小學;卷4-10為史部,分為18類:國史、正史、通史、編年、別史、霸史、史學、史抄、地理、職官、典故、時令、食貨、儀注、政刑、傳記、譜系、簿錄;卷11-16為子部,分為12類:儒家、雜家、農家、小說、兵家、天文、歷數、五行、醫家、藝術、類書、釋家;卷17-32為集部,分為8類:別集、制誥、表奏、騷賦、總集(文)、總集(詩)、文史、制舉。每類詳列明人著述,后附錄宋、遼、金、元人的著作,以補四史著作之遺缺。每書下都著錄書名、卷數、作者(包括姓氏爵里和科第),并考訂成書先后,體例頗為完善。
《千頃堂書目》綜錄宋遼金元以來直到明末各家的著述目錄,網羅極富,上至明代16朝帝王將相的著作,下至文人平民的野史雜記,可謂收錄明代藝文最齊全的書目,不僅是研究明史的頗為詳備的直接資料,更是查考明代著作情況的一把“鑰匙”。本書目特點之一,在于把紀藏書的史志目錄改為紀一代著述之目錄,以前的各正史藝文志或經籍志都是根據當時政府的藏書目錄而編成的,所反映的僅是一個朝代的藏書狀況,以黃虞稷著《千頃堂書目》和《明史藝文志稿》為藍本編纂流傳的《明史 ·藝文志》則開紀一朝著述之先河,“去前代之陳編,紀一朝之著述,欲使名卿大夫之崇論宏議,文儒學士之勤志苦心,雖不克盡冗其書,而得窺標目,以著一代之盛”。(倪燦:《明史藝文志·序》)本書特點之二是本書所附的宋、遼、金、元藝文書目后,形成了為正史補藝文志之風,從而填補了我國史志目錄繼續發展中的一項空白,先是盧文弨從黃著摘出宋代藝文書目,編成《宋史·藝文志補》一書,后由學者杭世駿、厲鶚、錢大昕、錢大昭等分別補正史所缺的藝文志29種,從此補史藝文志的工作開始興盛起來。本書特點之三是在分類編目方面的成就,尤其值得稱道,在分類方法上,不拘于正史之陳規,類目有增減分合,較諸史藝文志都有不同之處,并多創例。如經部削去樂經,立食貨、刑政二類于史部,將名、墨、法、縱橫諸家合稱為雜家;《明史·藝文志》里史部類目僅有10類,而本書卻有18類。類目的創例,體出了黃虞稷學問的淵博。在著錄內容上,除有撰人姓名外,更注撰人略歷和考訂成書情況,為后來的書目編纂工作提供了許多可貴的經驗和方法。
《千頃堂書目》記載明代著述最詳,是研究元明以來的歷史和中國古代目錄學必不可少的工具書,其成就和其獨到的使用參考價值早已為人們所認識。清代學者紀昀稱其:“考明一代著作者,終以是書為可據。所以欽定《明史·藝文志》頗采錄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明清史研究專家謝國楨再三強調此書:“是研究明史的一把鑰匙。”該書雖然存有所收著作重復、撰人相混淆等缺點,然而其對于研究明史的重要地位則非焦竑的《國史·經籍志》,傅維鱗的《明書 ·經籍志》、尤侗的《明史 ·藝文志稿》所能取代,《千頃堂書目》在收書的數量、編纂的質量等方面更遠非其他任何記載明代藝文的書目可比;本書在目錄學方面的較高成就,不僅使其成為后人研究中國古代目錄學的必備書,也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
《千頃堂書目》一面世,即引起學者的關注,清代的盧文弨、吳騫、朱文游、全祖望等人均對此書做過校注或評論,并被收入《四庫全書》。當代學者王重民、謝國楨對本書有較深的研究。
上一篇:《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的主要內容,《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導讀
下一篇:《南華真經義海纂微》的主要內容,《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