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準繩》的主要內容,《六科準繩》導讀
《六科準繩》 是一部大型臨床醫學叢書。又名《六科證治準繩》、《證治準繩》。明王肯堂著,初刊于萬歷三十年 (1602)。明代 《脈堂館書目》、《傳是樓書目》、《醫藏書目》和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絳云樓書目》、《八千卷樓書目》、《壬子文瀾閣所存書目》、《鳴野山房書目》等均載有其著錄或輯要。現存主要版本有:明代萬歷三十年壬寅(1602)刻本,崇禎十七年甲申 (1644)刻本;清代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金壇虞氏補修本,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修敬堂刻本,《四庫全書》本,《圖書集成》本; 1935年掃葉山房影印本,1957—1958年上海衛生出版社鉛印本。六科之中,《類方準繩》、《傷寒準繩》、《外科準繩》、《幼科準繩》、《女科準繩》這五種均有單行本。
王肯堂(1549—1613),明代著名醫學家,字宇泰,號損庵,自號念西居士。江蘇金壇人。南京刑部右侍郎王樵之子。自幼習儒,萬歷十七年(1598)舉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博學多聞,聲著館閣。因上疏請練兵抵御倭寇,不見納,遂引疾辭官歸鄉,肯堂17歲時,因母病銳意習醫,漸精其術,有抱沉疴者求無不應,全活甚眾。辭官后究心醫道,深造有得,以著述自娛。以長期臨床經驗為基,博集歷代醫著精粹,歷十一年,編成《六科證治準繩》; 另著有《醫論》3卷、《醫辨》3卷、《醫鏡》4卷、《靈蘭要覽》2卷、《損庵經驗方》1卷、《胤產全書》 4卷、《郁岡齋筆塵》等書;并輯刻《古今醫統正脈全書》,集刊了自先秦至明代較有代表性的醫著44種,為現存醫學叢書中較有影響者。
《六科準繩》44卷,清《四庫全書總目》改編為120卷。全書以論述證治為主,以脈、因、病、癥、治為綱,意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準則,故名。其內容按六科分論,序有以下6個分冊:
《雜病證治準繩》8卷,撰于萬歷三十年(1602)。專論雜病證治。分為諸中、諸傷、諸血、諸風、寒熱、七竅等十三門,論及150多種病證。各門前有總論,后按病證分述。每一病證之下先綜述《內經》、《傷寒論》及歷代諸家之說,再闡以己見。各證又詳列不同癥象,分述其辨證論治。如對癲、癇、狂三病的鑒別甚詳,將眼疾分為170余證加以細述,都體現了證治研究之深入。
《雜病證治類方》8卷,撰于萬歷三十年 (1602),是《雜病證治準繩》的附篇即方藥篇。大體按《雜病證治準繩》分類、列方,體例稍有不同。分128種病證,收載類方,每方多注明出處。
《傷寒證治準繩》 8卷,撰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系王氏積三十年精研傷寒的臨證經驗和理論心得而成。卷首為總論,敘入門辨證訣,論發熱外感內傷辨和傷寒類傷寒辨; 卷二至卷七為六經病證,及狐惑、百合、陰陽易、春溫、夏暑、婦人小兒傷寒等,有論有方;卷八為脈法、藥性。書論以《傷寒論》方論為主,廣集各家之說。
《瘍醫證治準繩》 6卷,撰于萬歷三十六年(1608)。是集先代名醫方論融以獨得而成。卷 一為癰疽和腫瘍的病源、證候及治法;卷二為潰瘍、漏瘡、癰疽兼證、肺癰、腸癰、腎癰、疔等的證治;卷三、卷四按頭、面、項等部位介紹癰疽證治; 卷五為諸腫、瘭疽、流注、惡瘡、丹毒、癬疥、癭瘤等的證治;卷六為跌撲損傷、金瘡、燙火瘡、蟲螫傷等的證治。各病證有論有方,敘述較為全面。
《幼科證治準繩》 9 卷,撰于萬歷三 十五年(1607)。宗錢乙五臟分證編次,于麻痘門收輯尤詳。卷一為幼科證治通論及初生胎疾;卷二論肝臟部,包括驚搐、癇、中風、天釣、眼目、淋疝等;卷三至卷六論心臟部,包括發熱、心痛、煩躁、舌、失血、語遲、瘡瘍等,重點詳述痘瘍,后敘麻疹;卷七至卷八論脾臟部,包括不乳食、吐瀉、痢、疳疾、痞、黃疸等;卷九論肺腎臟部,包括咳嗽、喘、悲、哭、龜胸、脫肛、囟陷、五遲、五軟等。各卷列證詳明,有論有方。
《女科證治準繩》 5卷,撰于萬歷三十五年(1607)。系根據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所論和薛己之注,廣采各家諸說,融以王氏經驗而成。卷一為治法通論,列述通治婦人諸疾各方,并論調經門諸病證治;卷二、卷三為雜證門諸病證治;卷四為胎前門諸病證治;卷五為產后門諸病證治。該書是明代婦產科發展水平的代表作。
《六科準繩》集論廣博,整理嚴謹,切于實用,議見平妥。《四庫全書總目》評謂 “其書采摭繁富,而參驗脈證,辨別異同,條理分明,具有端委,故博而不雜,詳而有要,于寒溫攻補無所偏主”。該書與 《本草綱目》、《景岳全書》一起被稱為明代三大匠學杰作,是中國17世紀流傳最廣的醫著之一,為后世歷代醫家所推崇;并傳于國外,日本于寬文十年(1670)由銅駝書林據萬歷本翻刻重刊。
上一篇:《六十種曲》的主要內容,《六十種曲》導讀
下一篇:《六韜》的主要內容,《六韜》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