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象歷》的主要內容,《乾象歷》導讀
《乾象歷》是中國古代歷法著作。東漢劉洪撰。成書于獻帝建安十一年(206)。據《隋書·經籍志》載有《乾象歷》3卷,題闞澤撰。實際情況是吳中書令闞澤注解劉洪《乾象歷》,使該歷在孫吳頒行。該書因收錄于《晉書·律歷志》中而傳世。
劉洪,字元單,山東蒙陰縣人。生卒年不詳。青年時期即喜鉆研天文歷算。桓帝延熹年(158-166)間,以校尉應太史征,拜郎中,后遷常山長史。靈帝熹平三年(174)獻出歷法《七曜術》。光和元年(178)任東觀著作,與蔡邕共撰東漢王朝的《律歷記》。后又任上計掾、郎中、謁者,榖城門侯、會稽東部都尉。約在靈帝中平年(184-189)間撰成本書初稿。后又改任曲城侯相,山陽太守。卒于任。
本書包含了一部歷法所具有的基本數據、計算術文以及數據表格等。大體上可分為4個部分。第1部分為求朔望,二十四節氣,日、月所在位置等的基本數據及推算方法。這些計算都是以日、月的平均運動來進行的。第2部分討論月行遲疾,即所謂近點月的問題。首先給出有關月行遲疾的數據表格,然后求一近點月內月亮在各個時刻的實際位置,修正平朔、平望等,求定朔、定望等。第3部分討論月行陰陽,即所謂交點月的問題。同樣是首先列出有關數據表格,然后求在一交點月內各個時刻月去極度、去黃道度、去交點度等內容。關于日、月食的預報計算則在上述3個部分內分別進行有關的步驟。第4部分討論五星運動的問題。先給出基本數據,最后列出五星的詳細運動表。
《乾象歷》是第一部傳世的引進月行遲疾的歷法。它定出了比較精確的近點月日數和一個近點月內每天的月亮實際所行度數。它用月亮的實際運動來修正根據月亮的平均運動所算出的朔、望時刻。由此可以更準確地推算日食和月食。本書首倡黃白交點的概念和交點退行的概念和數值,首次給出了月行陰陽歷表及全部有關的計算方法。首創食限的概念,并給出了相應的數據,與現代數值相比,差數并不大。《乾象歷》是中國歷法史上最優秀的歷法之一。
參考文獻
- 1.中國天文學史整理研究小組編:《中國天文學史》,科學出版社,1981。
- 2.陳美東:《劉洪的生平、天文學成就和思想》,刊于《自然科學史研究》第5卷第2期,1986。
上一篇:《乾坤大略》的主要內容,《乾坤大略》導讀
下一篇:《佐治藥言》的主要內容,《佐治藥言》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