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國春秋》的主要內容,《十國春秋》導讀
《十國春秋》是一部專記五代時期十國史事的紀傳體史籍。清吳任臣編著。約康熙八年(1669)成書,流傳不廣。乾隆五十三年(1788),周昂據初版重刻此書,同時改正了若干錯字。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由徐敏霞、周瑩點校的《十國春秋》,為目前的通行本。
吳任臣(?—1689),字志伊,一字爾器,初字征鳴,號托園。清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明末清初學者。康熙十八年(1679)召試博學鴻詞科,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后參預纂修 《明史》。其事跡散見于《疇人傳》、《清學案小識》、《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等書,但都比較簡略,人稱其“志行端愨,博聞強記”,“淹貫經史,兼精天官、樂律”。他任纂修官時,編寫了《明史·歷志》。又精通數學,與王錫闡、梅文鼎齊名,號稱“鼎足而三”。顧炎武推服他:“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任臣。”吳任臣一生著作頗豐,涉及面廣,有天文、樂律、詩文等專著,除《十國春秋》外,另有《周禮大義補》、《禮通》、《春秋正朔考辨》、《山海經廣注》、《字匯補》、《托園詩文集》。可惜大部不傳,《十國春秋》 為其幸存者。
《十國春秋》 114卷,計吳14卷,南唐20卷,前蜀13卷,后蜀10卷,南漢9卷,楚10卷,吳越13卷,閩10卷,荊南4卷,北漢5卷,另有紀元表1卷,世系表1卷,地理表2卷,藩鎮表1卷,百官表1卷。周昂重刻此書時,增入有關史事300余條,輯為拾遺1卷,備考1卷,故目前通行本為116卷。
北宋初年,有關十國史事的著作,大都只記一地一國,很少有人將十國視為整體作系統的記述。只有真宗時路振著有《九國志》,但此書久已失傳,后經清人邵晉涵、周夢棠輯得12卷,東鱗西爪,難窺全貌。而新、舊 《唐書》、新、舊 《五代史》的編撰者都奉五代為正統,視十國為旁支,不僅褒貶失當,在篇幅上也大為減少,可是,七、八百年之后的吳任臣卻能尊重十國王朝的客觀存在這一事實。他在“傳聞闊絕,書籍散亡”的情況下,廣泛網羅各種典籍,依照崔鴻《十六國春秋》的體例,終于寫成《十國春秋》這部史書。《清史稿·文苑傳》將吳任臣的史學才能與朱彝尊、汪琬、潘耒相提并論,可見他在當時的學術地位。
《十國春秋》 共有本紀20,世家22,列傳人物1282。吳任臣廣泛搜集正史、野史、雜史、地志、類書、文集、筆記、小說、僧傳等各種材料,綜合編著,成書規模遠遠超過了 《九國志》、馬令 《南唐書》和陸游《南唐書》,他寫本紀、世家,取材于考訂詳確的《資治通鑒》,新、舊《五代史》,而寫人物傳記,則不囿于一書一志,多引諸家之說。在凡例中,他自稱引書不下數百種。清人洪亮吉、李慈銘等人對他的廣采博收甚為稱許,吳氏不僅搜集資料豐富,而且對史料的鑒別也很精細,除了正文之外,他還用小注的形式,引用不少史料,或補充正文,或考證異聞,或辯駁謬誤,體例酷似裴松之的注 《三國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說: “其諸傳本文之下,自為之注,載別史之可存者。……其間于舊說虛誣,多所辨證。……五表考訂尤精,可稱淹貫。”但亦有人批評此書僅匯集眾說,并無原始資料,未免苛求。在十國史事散亂,典籍紛雜,不為人重視的情況下,吳任臣能網羅眾史成此巨編,足為后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當然,由于歷史的局限,書中也記下了不少祥瑞怪異以及荒誕不經的內容。這與作者編著的宗旨以多為貴,未能對史料恰當地熔鑄裁剪有關,以至有些篇幅使人感到冗雜支蔓。另外,本書該立傳而未立,不該列者卻有傳,亦常有所見,至于在年月、人物、謚號等方面,亦間有誤置及疏忽之處。這些在引用時應加以細心審核。
《十國春秋》傳世以后,開啟了清代學者注意搜輯現存的零散資料,以補輯前代史書之風。如陳鳣的《續唐書》,謝啟昆的《西魏書》,洪亮吉的《西夏國志》,吳廣成的 《西夏書事》,周春的 《西夏書》,周濟的 《晉略》等,都是這一時代推波助瀾的產物。
參考文獻
- 朱仲玉: 《吳任臣和 〈十國春秋〉》,載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 第四集,岳麓書社,1983。
上一篇:《十六國春秋》的主要內容,《十六國春秋》導讀
下一篇:《升庵集》的主要內容,《升庵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