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的主要內容,《隋書》導讀
《隋書》是紀傳體的隋朝史。唐魏徵等著。主要版本有宋小字本;宋中字本;元大德刊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元九行本; 明萬歷間南、北監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晉汲占閣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降間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淮南書局刊行本; 中華書局1973年出版的點校本。
魏徵 (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館陶)人。少為道士。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掌書檄。后降唐。旋為竇建德所獲,任起居舍人。入唐后拜太子洗馬,遷諫議大夫。貞觀三年(629) 重修梁、陳、北齊、北周、隋五代史,由他“總知其務,”并擔任隋史的主編。此時有關隋史的著作,有隋王劭的《隋書》、王胄等的《大業起居注》。魏徵以此為依據,并參考其它資料,組織修撰。參加者有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貞觀十年(636),《隋書》的帝紀、列傳,與其它4朝史全部修成,合稱為“五代史”。魏徵親著《隋書》的序論,以及梁、陳、齊3書的總論。魏徵以犯顏直諫聞名,深得唐太宗器重,自秘書監預朝政、官拜侍中,其言論多載于《貞觀政要》。后人輯其上疏,稱《魏鄭公諫錄》。所編除五代史外,他還曾主編過《群書治要》。
本書85卷,主要記述隋文帝代周建立隋朝到越王侗皇泰元年(618)38年間的隋朝歷史。本書分為帝紀5卷,列傳50卷,志30卷三大部分。
帝紀:記述隋朝3帝。起首2卷記文帝楊堅事跡。卷3、卷4記煬帝楊廣事跡。卷5記恭帝楊侑事跡。隋朝國祚短促,且君主僅三人,故帝紀部分的篇幅較少。恭帝只是隋末的一個政治傀儡,而且曇花一現,故無太多的事跡可記。本部分的記述對文帝采取了比較肯定的態度,充分稱頌了他的統一事業和立國初期清明政治的風氣;對煬帝則持以否定態度,大量揭露了他橫征暴斂、大興土木、勞師傷財、荼毒人民的種種行為,以及荒淫糜爛的生活;除此之外,還用了較多的筆墨記敘了隋末各路起義軍的情況。列傳:從整體來說,基本做到了秉筆直書,如《宣華夫人傳》中記載了楊廣為篡位而指使張衡謀殺文帝之事;《虞世基傳》并不因傳主之弟虞世南為太宗所信任而多加美言,卻是根據事實記錄了他的許多罪惡; 另外如裴矩、何稠、陳茂等唐臣,因他們曾仕隋朝,也憑他們當時的政治行為予以客觀立傳。類傳分后妃、誠節、循吏、酷吏、儒林、文學、隱逸、藝術、外戚、列女10目。其中 《誠節傳》為本書新開,專門表彰為國為君求仁舍身的烈士,譽之為“殺身以成仁”,“捐生而取義”。《藝術傳》中如《臨孝恭傳》 存錄了 《欹器圖》 及 《地動銅儀經》; 《張胄玄傳》記載了精密的天文推算;《萬寶常傳》羅列了64種樂譜,均有相當的科學價值。少數民族及鄰國傳有4卷,分為東夷、南蠻、西域、北狄4部份。其中《流求傳》記載了古代臺灣的情況,反映了其社會組織、居民狀況以及與大陸聯系。另外,本書 《陳棱傳》也備述了傳主出征流求的事實。
志: 起初未同本書一起撰成。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命長孫無忌監修,詔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同撰梁、陳、齊、周、隋 《五代史志》,參加者還有令狐德棻、敬播等。顯慶元年 (656)五代史志三十卷撰成,由太尉無忌奏進。原本單行,后因 《隋書》居五代史最末而附其中,其文字比《隋書》紀、傳部分還多。志有禮儀、音樂、律歷、天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10目。律歷、天文、五行3志出于李淳風之手,前二志撰得相當出色,上溯魏晉,下至隋代。《律歷志》記述了該段時期度量衡、聲律的變遷,以及祖沖之關于圓周率的研究成果。《食貨志》尤詳隋代,其中反映了 “均田”、“租庸調”的情況。《刑法志》記載了隋朝的法律及用刑情況。它直接為唐律所繼承。《百官志》總結了南北朝和隋朝的職官制度。《地理志》專記隋朝行政區劃,前代情況則在附注中加以交代。《經籍志》根據隋觀文殿藏書目錄加以改編,改變西漢以來的圖書分類法,創立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成為后代目錄分類標準。
《隋書》問世后不久,就受到了史學家的密切注意。劉知幾《史通》對本書多有批評,認為有些傳敘事不當,舍本求末,“王劭、袁充兩傳,唯錄其詭辯妄說,遂盈一篇。”比王劭所撰的齊、隋二史 “敘事煩,……為失益多。” 為了彌補本書記事不當的缺陷,時人杜寶撰《大業雜記》,序言稱: “貞觀修史,未盡實錄,故為此書,以彌縫闕漏。”(《直齋書錄解題》)本書因出于眾人之手,且紀傳與志又各自撰寫,互相抵牾的地方在所難免,如鄭譯、牛弘、裴政等傳均有“事見《音律志》”之語,《何稠傳》 有 “事見 《威儀志》”之語,《閻毗傳》有“事見《輿服志》”之語,然本書中卻無此三志。但從總體來說,本書還是不錯的。趙翼稱贊道: “《隋書》最為簡練,蓋當時作史者皆唐初名臣,且書成進御,故文筆嚴凈如此。(《陔余叢考》)本書的優點可概括為:一是文字簡練,煩文贅言較少;二是名家薈萃,所言較有見地,且各具特色;三是能據事直書,揚善懲惡,符合魏徵的以史為鑒的思想;四是諸志闡敘得體,頗有章法。
本書在北宋仁宗時,官方曾予以校勘。入清之后,甚有成績的研究著作競相而出。章宗源撰《隋書經籍志考證》,姚振宗繼后也撰同名書,作了大量注釋、校勘、考證工作,盡究每書源委。張鵬一又撰 《隋書經籍志補》,對本書志進行拾遺補缺,該書后被收入《二十五史補編》。又楊守敬、熊會貞撰《隋書地理志考證》,以隋前諸正史、《括地志》、《通典》、《元和郡縣志》及《太平寰宇記》等書,對本書的 《地理志》作了系統的考訂整理。李慈銘撰《隋書札記》,以汲古閣本為底本,用 《南史》、《舊唐書》相參證,著重對文、煬二帝紀,及禮儀、天文、地理諸志進行校勘。補表則有黃大華所撰的 《補隋唐之際月表》,此外,趙翼、錢大昕、王鳴盛諸家對 《隋史》的考訂也可參考。
參考文獻
- 1. 后晉劉昫: 《舊唐書》卷1《魏徵傳》,中華書局,1975。
- 2.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 本。
- 3.清李慈銘:《隋書札記》,《越縵堂讀史札記》本,北平圖書館,1931。
- 4. 清趙翼: 《陔余叢考》,商務印書館,1957。
上一篇:《陶說》的主要內容,《陶說》導讀
下一篇:《隋書·經籍志》的主要內容,《隋書·經籍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