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初堂書目》的主要內容,《遂初堂書目》導讀
《遂初堂書目》是宋代的一部私家藏書目錄。宋尤袤撰。約成書于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主要版本有:清順治三年(1646)兩浙督學周南李際期宛委山堂刻《說郛》本;民國十六年(1927)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說郛》本;《四庫全書》本;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番禺潘仕成刻《海山仙館叢書》本;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武進盛宣懷刻《常州先哲遺書》本;民國二十四年(1935)尤侗排印《錫山尤氏叢刊》甲集本;民國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935—1937)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叢書集成初編》本。此外,還有錢塘丁氏八千卷樓和吳興陸氏皕宋樓收藏的抄本。以《叢書集成初編》本較為通行。
尤袤(1127—1194),字延之,號遂初居士,宋代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官泰興(今江蘇泰興)縣令。累遷樞密院正兼左諭德,旋除太常少卿,官至禮部尚書,謚文簡。尤袤為南宋著名詩人。他和楊萬里、范成大、陸游的詩詞,各領風騷,頗負盛名,譽為“中興四將”,史稱“南宋四大家”。可惜尤袤的詩集已經散佚,傳世著作僅有《梁溪遺稿》和《遂初堂書目》。
尤袤的讀書處和藏書樓原名益齋,后取晉代孫綽《遂初賦》而以遂初名其堂。他甚愛藏書,“網羅斯備,日益月益,晝誦夕思,重之不以借人,新若未曾觸手。”(《遂初堂書目》序)藏書超過萬卷,因而遂初堂亦名萬卷樓。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贊譽尤袤的遂初堂藏書為近世冠。尤袤的摯友陸游亦賦詩贊曰:“異書名刻堆滿屋,欠伸欲起遭書圍。”(《劍南詩稿》卷二十一)可惜的是遂初堂藏書不幸在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毀于大火,幾乎無一傳世。
《遂初堂書目》一卷,著錄圖書3161種,內有18種重復,實有圖書3143種,3萬余卷。雖未標經史子集四部之名,但內容實按四部分類。其中經部9類:經總、周易、尚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孟子附)、小學。史部18類:正史、編年、雜史、故事、雜傳、偽史、國史、本朝雜史、本朝故事、本朝雜傳、實錄、職官、儀注、刑法、姓氏、史學、目錄、地理。子部12類:儒家、雜家、道家、釋家、農家、兵書、數術家(一天文、二歷議、三五行、四陰陽、五卜筮、六形勢)、小說、雜藝、譜錄、類書、醫書。集部5類:別集、章奏、總集、文史、樂曲。
《遂初堂書目》的分類方法基本沿襲《崇文總目》,但也有一些變動。如經部取消了孝經類,并入論語類,另將子部的《孟子》提到經部并入論語類;同時又增設了經總類。史部取消了《崇文總目》中的歲時類,將其內容并入農家類。獨創國史、本朝雜史、本朝故事、本朝雜傳與史學五類。另仿《唐書 ·藝文志》,設立故事類,著錄與典章制度有關的圖書。子部中將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并入雜家,又將天文、歷議、陰陽、五行、卜筮、形勢合為數術家,這種作法,在分類史上是個創新,對后世影響甚大。集部中設置章奏類,收奏議、諫疏方面的圖書,亦為創新,此目后由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改為奏議,原屬集部,《四庫全書總目》合為詔令奏議類,改屬史部。
《遂初堂書目》除了在類目的設置上有上述特點外,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1.重視收錄本朝史書。其中的史部設置18類,收書978種,居四部之冠,明顯反映了他藏書的趣好。其中正史、編年、雜史、雜傳、故事5類收前朝史書201種,而國史、本朝雜史、本朝雜傳、本朝故事4類收本朝史書285種,明顯地突出了當代史。這種在史部中設置國史、本朝雜史、本朝故事、本朝雜傳,廣收當代史書的立類方法,在古代目錄學史上是個創新。
2.該書目在分類上既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不墨守陳規。它分類主要師法《崇文總目》,但它并不拘泥前規,而是根據學術思想的發展,及時創設新的類目。除在史部中增設國史諸項外,還創立了史學類。唐宋以來出現了很多有關史評、史抄的書籍,但公私目錄卻未能有合適的類目容納,如唐人劉知幾《史通》,《唐書 ·藝文志》列于集部文史類,《崇文總目》列于雜史類,而《遂初堂書目》納入史學類,甚為合理,更加符合圖書分類的要求。此外,尤《目》還在集部中創置樂曲類,以適應唐宋時期詞曲發展的需要。
當然,《遂初堂書目》在分類上亦有不足之處。如集部設章奏類卻不收詔令,章奏與詔令內容相近,應該納入同一類,分入兩類是不恰當的。還有的圖書歸類不夠適當。如《琵琶錄》應入子部雜藝類,不應入經部樂類;《錦帶》應入子部類書,不應入農家。還有的圖書歸類重復。如《天下大定錄》一入雜史,一入偽史;《焦氏易林》一入周易,一入數術;《汲冢周書》一入尚書,一入春秋;《大歷浙東聯句》一入別集,一入總集。凡此種種,都表現了圖書歸類的輕率。但瑕不掩瑜,《遂初堂書目》在分類上有所創新,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有其一定的貢獻。
《遂初堂書目》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不僅為后人記錄了許多已經失傳的古籍書名,而且開版本目錄之先河。葉德輝說:“自鏤板興,于是兼言板本,其例創于宋尤袤《遂初堂書目》。”(《書林清話 ·古今藏書家記版本)它記錄版本的圖書共有51種,22種版本,以刻書時代劃分的有舊監本《尚書》、《禮記》等;以刻書地區劃分的有杭本《周易》、川本《史記》、江西本《九經》、吉州本《前漢書》、池州本《山海經》、湖北本《前漢書》等;以刻書機構劃分的有官刻本《論語》、《晉書》、《三國志》等;家塾刻本《戰國策》等。此外,還收有蜀石經本《九經》、《論語》、《孟子》等;朱墨套色本《神宗實錄》;校本《遂初先生手校戰國策》;高麗本《尚書》等。在古代目錄學史上,《遂初堂書目》首次將一種書的不同版本加以著錄,對后世版本目錄學的發展影響很大。
由于《遂初堂書目》僅著錄書名及部分著者姓名,沒有提要,亦無卷冊,失之過簡,因而后世多認為它已非原貌,今傳本系后人增刪而成,《四庫全書總目》亦疑它為傳寫者所刪削,已非原書。此點尚有待作進一步探討。
該書目在中國圖書分類學和版本目錄學上均有所發明和創新,在宋代私家藏書目錄中獨樹一幟,自成一家之言,堪稱版本目錄學之佳作,它與被譽為雙璧的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同為我國古典目錄學的寶貴遺產。
上一篇:《通雅》的主要內容,《通雅》導讀
下一篇:《釋名》的主要內容,《釋名》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