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文集》的主要內容,《蘇軾文集》導讀
《蘇軾文集》是宋代蘇軾的文集。宋代蘇文有詩文合刊本,如 《東坡集》、《東坡后集》;有選集,如郎曄《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有某一體裁作品的結集,如書簡;有某一時期作品的結集,如《應詔集》中的前5卷。第一次把蘇文全部輯于一起,是明末茅維的《蘇文忠公全集》;此書問世后,明清兩代以 《東坡先生全集》為名,多次印行。本書即用冠以項煜序的 《東坡先生全集》為底本,由中華書局出版,有1986年、1990年本。孔凡禮點校。卷末附孔凡禮輯 《蘇軾佚文匯編》。
本書73卷,收文3800多篇。按類編排,計分:賦、論、書義、孟子義、莊子解、三傳義、解、邇英進讀、講筵進記、策問、雜策、策、序、說、記、傳、墓志銘、行狀、碑、銘、頌、箴、贊、偈、表狀、奏議、制敕、內制赦文、內制詔敕、內制敕書、內制口宣、內制批答、內制表本、內制國書、內制青詞、內制朱表、內制疏文、內制齋文、內制祝文、內制祭文、內制導引歌辭、樂語、啟、書、尺牘、青詞、疏文、祝文、祭文、哀詞、雜著、史評、題跋、雜記。其中題跋又分雜文、詩詞、書帖、畫、紙墨、筆硯、琴棋樂器、游行;雜記又分人物、異事、修煉、醫藥、草木飲食、書事。
蘇軾的賦,共27篇。其最早的一篇是 《滟滪堆賦》,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赴京師途中。這篇賦氣勢奔騰,已經顯示出卓越的藝術才華。在黃州所作前后 《赤壁賦》,是代表作。二賦以散文為之,藏協韻于不知不覺之中,是賦的變體。它們融詩情、畫意、哲理于一體;語言流暢,音節自然;學《莊子》、《離騷》,無一句與 《莊子》、《離騷》相似。900多年以來,以其巨大的藝術魅力,為人們所傾倒,彌讀彌新。
自 “論”至 “策”凡13類,屬于議論文。根據內容,又可歸納為: 一、政論,包括卷2 《思治論》、《正統論》、《大臣論》、《續歐陽子朋黨論》、《上初即位論治道》,卷7 《講筵進記》及 《策問》的一些篇、卷8及卷9的 《策》。二、史論,包括卷3自 《宋襄公論》以下的篇目,卷4《樂毅論》等10篇,卷5《論武王》等14篇,卷7《邇英進讀》、《雜策》及《策問》的一些篇。三、經論,包括卷2《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等20篇,卷3《論好德錫之福》等11篇,卷4《屈到嗜芰論》,卷6 《書義》 12篇、《孟子義》 1篇、《三傳義》 10篇、《解》1篇。四、子論,乃 《莊子解》1篇,即 《廣成子解》。以上四者,其代表作有 《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留侯論》、《策別安萬民五》。
自卷25至37奏議類文字,屬于論中的政論,共170篇,其代表作有 《上神宗皇帝書》。
蘇軾長于論議。短論《留侯論》,以大勇在忍立論,說張良(留侯)刺秦皇為不能忍,圯上老人折之以能忍,張良受其教,佐漢高祖,教之以忍,因而成大業,一意反覆到底,曲折變化,氣象渾成。長論《上神宗皇帝書》陳述時事見解。他熟悉前代歷史,熟悉本朝掌故,立論堅實,立言典雅。他善于把自己的思想顯豁地表達出來,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和吸引力。其寫作上所達到的高度成就,為歷代同類文字所罕見。
卷10為序,收有關作品的序18篇。蘇軾不輕易為別人的詩文集作序,收于此的這類序共9篇。下筆嚴謹。如《范文正公文集敘》自事功立論,而《六一居士集敘》則自道德立論,各有專屬,甚為得體,皆為名篇。本卷有贈行序7篇,如《送錢塘僧思聰歸孤山敘》以用力學道相勉,得古人陳忠告之意。本卷尚有字序2篇,名、字說7篇,言名與字之義; 又有《仁說》等3篇,實為短論。
卷11、12收記61篇。《石鐘山記》寫夜泊絕壁奇境,并寄寓哲理;《喜雨亭記》說盡喜雨之情;《凌虛臺記》波瀾老成;《超然臺記》通篇含超然意,文思溫潤;《放鶴亭記》疏曠超脫;《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畫水記》敘畫竹、水之法,表達對繪畫藝術的卓越見解。大體溶記敘、描寫、議論于一爐,不拘一格。這類文字,是蘇軾優秀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
卷13為傳。《陳公弼傳》為《宋史·陳希亮傳》所本。《方山子傳》為友人陳慥生前作,非尋常傳體,敘
少俠晚隱,亦敘事,亦描寫,亦議論,若隱若現,十分傳神,是蘇文名篇。《杜處士傳》等6篇,乃游戲筆墨。
卷14、15收墓志銘13篇,卷16收行狀2篇,卷17、18收碑12篇 (其中有神道碑4篇)。其中《潮州韓文公廟碑》,乃刻意苦思,精心撰寫。一下筆即顯出非凡氣概,縱橫揮灑,脈理清晰,佳言卓論,層見疊出,是歷代傳誦名篇。其《表忠觀碑》、《司馬溫公神道碑》,亦負盛名。
自銘至偈,收于卷19至22,共215篇。大多數為韻文,自三言至七言不等,有的本身就是詩,如《戲答佛印偈》等已收入詩集。有少數是以散體的筆法而寫的韻文,如 《韓斡畫馬贊》。有一些有序,如 《六一泉銘》、《三槐堂銘》、《東坡羹頌》、《王仲儀真贊》、《三馬圖贊》、《郭忠恕畫贊》等文的序,本身就是一篇記敘文字。或贊人,或贊物,或論道,或談佛。篇幅短小,感情真實,語言質樸。
卷23、24收表狀129篇,卷46、47收啟108篇。為應用文,屬駢體。前者適用于朝廷,后者適用于朋輩和上級。蘇軾亦為駢文高手,如《移廉州謝上表》,敘南遷苦況,音凄惋,感人至深,發揮了駢體特有的功能。
卷62所收青詞7篇,祝文72篇,乃地方官任中為禱告天地諸神及謁祭孔子廟而作,疏文19篇,內容之一,為追薦死者。皆為應用文。
自制敕至樂語,收于卷38至45,共1005篇,乃任中書舍人至翰林學士期間所作。此類文字,乃朝廷應用文,為任命和罷免官吏、朝廷吉喪大事、鄰邦交往而設。蘇軾此類文字,以莊重典雅著稱。然如《呂惠卿責授建寧軍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制》,則又筆鋒犀利。大抵用典精切,用經史語如己出,而出以大方。
卷48、49收書40篇,卷50至卷61收尺牘1219篇。書和尺牘都是信件,所不同的,前者比較莊重,后者比較隨便。前者的內容,大抵經過冷靜思考,提出的問題,比較重要。后者隨手拈出,信意直書,不矯飾,不做著,悲喜愛惡,發自內心,其突出的特點,是有真實的性情。后者很多是優美的小品文,如與陳慥(季常)第16簡,敘及“游白水佛跡山,山上布水懸三十仞,雷轟電散,未易名狀,大略如項羽砍章邯時也”,妙語橫生,讀之興味盎然。如與王箴(元直)第二簡首云“黃州真在井底”,只此一句,道盡黃州閉塞,然后敘思鄉之情,感人至深。
卷63收祭文48篇,哀詞5篇。其《祭歐陽文忠公文》,大處落墨,為天下慟,兩世見知,以哭其私; 采用散體韻文,情韻幽咽,哀惻動人。他如 《祭陳令舉文》、《祭張文定公文》、《李仲蒙哀詞》,都是佳作。
卷64雜著25篇,其中《日喻》為傳誦名篇。本篇旨在說明求學必須像“南方沒人日與水居”,不斷地直接接觸實際,從而掌握水之道,給人以十分有益的啟迪。文章譬喻形象、生動,說理深入淺出。
卷65至73,為隨筆,共854篇。這些作品,和尺牘一樣,皆出以真率,然內容較尺牘廣泛,或評論詩詞書畫,或品藻山川、人物,大抵每篇20多字至二三百字左右,真知灼見,妙思雋語,層出不窮,親切而灑脫,大多為妙品。如 《記承天夜游》等。
《蘇軾佚文匯編》7卷,收文400多篇 (有一些是殘篇),絕大多數為尺牘、隨筆,如 《題大江東去后》,寫 “劇醉走筆,覺酒氣勃勃,紛然指出”,可想見他乘興揮毫風采。想象豐富,觀察細微,曲盡其妙。附錄《艾子》,共40則,是蘇軾的寓言作品,也是我國寓言文學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的個人寓言專集。作于南遷后,其中不少為時事而發。設想奇妙,諷刺深刻。
蘇軾為文,主張辭達,反對浮艷、艱澀。他的散文,比韓愈平易,比歐陽修條暢,顯示出強大的實力。他繼歐陽修之后,領導北宋古文運動,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他吸取了前代散文的優點,體現了唐宋古文運動的積極成果,把散文的文學性、實用性、通俗性都推進了一大步,對我國古代散文發展貢獻很大。宋孝宗稱蘇軾為“一代文章之宗”(《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序),金王若虛謂蘇軾文字為千古第一 (《歸潛志》卷8),足見其影響。包括他在內以唐宋大家為代表的古文傳統,一直為元明清散文奉為正宗,明人小品文字則更多取法于蘇軾。
上一篇:《蘇州織造局志》的主要內容,《蘇州織造局志》導讀
下一篇:《蘇軾詩集》的主要內容,《蘇軾詩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