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海關志》的主要內容,《粵海關志》導讀
《粵海關志》是清人編修的一部中國最早的海關史志。梁廷枏總纂。清道光十八年(1838)始修,次年成書。有道光年間刊本。1935年北京文殿閣曾排印其中一部分。近年臺灣省學者沈云龍主編、文海出版社出版的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續編) 第19種輯有全書。
梁廷枏(1796—1861),字章冉,號藤花亭主人,廣東順德人。早年受乾嘉學派影響,究心于辭章考據之學。道光十四年中副榜貢生,選州判,改就教職,先后任廣州越華書院監院、學海堂長、澄海縣訓導、粵秀書院正監。道光十五年秋入廣東海防書局,參加纂修《廣東海防匯覽》。道光十八年應粵海關監督豫堃聘,負責總纂《粵海關志》。鴉片戰爭期間積極協助林則徐、鄧廷楨、祁土貢等,籌劃禁煙和反侵略斗爭。戰后熱心研究外國史地,先后編撰成《耶穌教難入中國說》、《合省國說》、《蘭侖偶說》、《粵道貢國說》,合刊為 《海國四說》。道光二十九年積極參加和組織廣州反英人入城斗爭,因功賜內閣中書,加侍讀銜。主要著述尚有《藤花亭十七種》、《藤花亭駢體文集》、《藤花亭詩集》、《夷氛聞記》等。
粵海關是廣州海關的舊稱,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開放海禁后設立,乾隆二十二年(1757)寧波、廈門等處港口被關閉后,成為中國唯一對西方國家開放的通商口岸。鴉片戰爭前夕,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勢力不斷東來,向中國輸出商品,走私鴉片,并不時炫耀武力,挑起沖突,中國東南海疆危機迫在眉睫。編修《粵海關志》,正是反映了清政府為加強海關管理和海防建設的需要。
全書共30卷,依據歷代史書、方志、粵海關署歷年檔冊,以及前人、時人記敘海外見聞的著述,分為皇朝訓典、前代事實、口岸、設官、稅則、奏課、經費、禁令、兵衛、貢舶、市舶、行商、夷商、雜識等14門。書中較全面詳細地追溯了漢代以后中外海上通商的歷史,輯錄了歷代、特別是清代中央政府有關管理中外貿易的政策、法令和制度,記載了粵海關的設置沿革、行政制度和關稅稅則,以及廣東海疆的港口變遷、地形險要和兵衛設施,并著重探究了中西貿易的歷史以及歷次海疆沖突的始末,為研究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外貿易關系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梁廷相對西方列強日益猖獗的商業擴張活動和鴉片走私行徑,極其警惕,深為憂慮。他嚴厲譴責英國等國“以鴉片煙流毒中華”,呼吁加強海上緝私,“嚴立規條,除惡務盡,此實海關要務”,并在 《禁令》門 “詳載歷次辦理鴉片煙章,俾萬世有所遵循”。為了有效地對付西方的軍事侵略,他強調“兵可百年不用,不可 一日無備”(《兵衛》),主張在整頓關務的同時,加強水師和炮臺建設,使榷務與邊防“相資為用”,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民族意識和積極的反侵略思想。
通過對中外貿易的研究和海關事務的調查,梁廷相對商業貿易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初步認識,并表現出一定的重商傾向。《稅則》門詳細記載了粵海關自乾隆十五年起,至道光十七年止歷年征稅稅額,以及各種貨物的進出口稅率,并且指出粵海關在當時每年征銀已達“一百六十余萬兩有奇”,“華夷交資其用,公私均享其利”,主張加強口岸的設置和管理,使商船“有往來之利,無復溺之虞”,并要求大力整頓海關關務,“必清榷務之源,而后可以裕課,可以通商,可以便民,可以柔遠。”
在編纂《粵海關志》的過程中,梁廷相發現“東南番舶實有從古未通中國者”(《凡例》),出于知己知彼的需要,他努力 “辨其種族,考其程途”,在 《貢舶》、《市舶》、《夷商》、《雜識》等門中,對20多個通過廣州對華貿易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英國、葡萄牙、荷蘭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歷史沿革、地理位置、物產風俗、對華通商狀況等作了初步的探索和介紹,開了中國人研究世界史地的先河。
《粵海關志》問世以來,長期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研究中國近代海關史和中外關系史的基本資料。
上一篇:《算經十書》的主要內容,《算經十書》導讀
下一篇:《粵雅堂叢書》的主要內容,《粵雅堂叢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