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的主要內容,《桃花扇》導讀
《桃花扇》是清代傳奇劇本。孔尚任著。清黃文旸《重訂曲海總目》最早著錄。今流傳版本有:蘭雪堂刊本、西園刊本、暖紅室刊本;梁啟超注本;解放后有王季思、蘇寰中以及楊德平合注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岸塘、云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的64代孫。青年時期,他在家鉆研禮樂兵農的學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南巡回京路過曲阜,他面對皇帝講解經義,大受賞識,破格授任國子監博士,到京就職。第二年他奉命去揚州參加治理黃河,因官僚機構腐敗,3年不見成效。早先他曾聽族兄孔尚則講過許多南明遺事,開始構思 《桃花扇》,這3年治水,他有機會結識了冒辟疆、鄧孝威等明朝遺民,收集到許多南朝覆亡的生動事跡,又游歷過明孝陵、秦淮河、史可法衣冠冢等地,創作醞釀日益成熟。回京以后,同顧彩合作歷史劇《小忽雷》,積累了創作經驗。三十八年(1699),《桃花扇》經3次易稿終于完成,它一鳴驚人,立時有 “紙貴”之譽,有些故臣遺老看戲之后,不勝感嘆唏噓,其社會影響引起康熙皇帝的注意。次年晚春他升任戶部廣東司員外郎,但很快就因一件疑案罷了官。回到老家之后,曾幾次出游,晚景蕭條落寞,病逝于石門山寓所。
《桃花扇》,上下兩本,正文40出,又附加4出。上本: (先聲)、聽稗、傳歌、哄丁、偵戲、訪翠、眠香、卻奩、鬧榭、撫兵、修札、投轅、辭院、哭主、阻奸、迎駕、設朝、拒媒、爭位、和戰、移防、(閑話);下本:(孤吟)、媚座、守樓、寄扇、罵筵、選優、賺將、逢舟、題畫、逮社、歸山、草檄、拜壇、會獄、截磯、誓師、逃難、劫寶、沉江、棲真、入道、(余韻)。
此劇據明末史實構撰,作者自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人實事,有憑有據”。公子侯朝宗與名妓李香君相戀,時閹黨阮大鋮受到復社文士抨擊,便捐資助成侯李婚事,冀求侯朝宗替他緩解,遭到李香君卻奩峻拒,由此銜怨入骨。大將左良玉領兵30萬坐鎮武昌,因糧餉不足,聲言要移兵東下,就食南京,這侵犯到鳳陽督撫馬士英的權益,又引起南京內閣的震怨,閣部想起侯朝宗之父侯恂是左良玉的恩師,請他假借父親的名義寫信勸止,阮大鋮乘機向馬士英構陷侯朝宗勾結左良玉,圖作內應,應予逮捕,侯朝宗被迫離開李香君,投到兵部尚書史可法幕下當了參謀。不久北京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崇禎皇帝自殺,太子下落不明,朝廷出現了權力真空。馬士英、阮大鋮下工夫潛往江浦尋著福王尋朱由崧,首倡迎立,趁機抓權。史可法、侯朝宗盼等崇禎太子南來登位,指責福王有三大罪,五不可立,嚴峻拒絕;馬阮不受壓制,向黃得功、高杰等四鎮將軍許諾晉封侯爵,倚仗他們的武力擁立福王作了弘光皇帝,把持了朝政大權。史可法頓時失勢,被排擠去到揚州,督師抗清,麾下黃得功、高杰等卻不遵奉史的約束,為爭名位地盤互相攻殺,侯朝宗調解無效,奉命作了高杰的監軍,同他北上駐守黃河,高杰驕橫凌下,被守將許定國誘殺,侯朝宗只身南歸。李香君居樓守節,堅決抗拒漕運督撫田仰強娶作妾,剛烈地撞了個頭破淋漓,鮮血濺灑在侯生當初給她的定情詩扇,楊文驄于是就著血點畫上枝葉,成為一把桃花扇。阮大鋮寫出《燕子箋》傳奇劇本,把李香君等名妓召去排演,以備供弘光皇帝歡賞,酒筵之上,李香君當面把這班誤國權奸痛罵一番,被踢倒在雪地,又送入皇宮排戲。侯朝宗趕到南京,見媚香樓上人去樓空,心中萬分悲痛。阮大鋮新升兵部侍郎,氣焰越發囂張,搜拿政敵,快意私仇,從書鋪逮捕了侯朝宗等復社文士下獄。左良玉聞訊,傳檄聲討馬阮,統領大兵東下,馬阮為了避免罪行遭到清算,調集黃得功等三鎮將軍在坂磯截殺,使南明兵力在內斗之中消耗完畢,左良玉兵敗嘔血而死。而清兵遂能乘虛跨越黃淮,攻打揚州,史可法憑標下3000弱兵抵擋不住,城破之后投江自殺;馬阮帶著搜刮來的財寶姬妾逃難;弘光皇帝躲進軍營,被叛將劉澤清等劫送北朝;黃得功救護不及,痛憤自刎,南朝至此滅亡。侯朝宗和李香君分別從監牢和宮中逃出,得以重聚,但悲悼國破家亡,放棄愛情,出家修道。
《桃花扇》以深刻的思想,公正地總結一個朝代覆亡的歷史教訓。南明主要是亡于君昏臣佞,罪魁是馬士英、阮大鋮。他們對國家民族沒有絲毫責任感,卻懷著強烈的政治野心,熱中于謀奪和濫用最高權力,不顧史可法指出福王全無君德的警告,把迎立新君作為自己抓權的絕好機會。弘光皇帝即位之后,了無勵精圖治、收復失地之心,一味荒淫作樂,把政事盡數推給馬阮。而馬阮樂得獨攬大權,恣意賣官鬻爵、搜括民財、沉醉聲色、殘害政敵,由這樣的昏君佞臣主持政權中樞,決定了南明不會中興,只能敗落。后為維護權位,逃避清算,把防清保國的軍隊同討伐自己的義師拼殺耗盡,更大大加速了南明的滅亡。其他像許定國殺高杰以投清,劉澤清劫走皇帝而降敵,都見得沒落王朝人心的腐敗。
另一方面是忠正之士能鮮德薄,起不到振興國運的作用。史可法、左良玉、黃得功這三個忠臣,各有其嚴重的缺點。史可法忠誠正直,不謀私利,品德很好,但在迎立新君這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政治斗爭中,卻表現得空疏迂闊,沒有趁早聯絡各方正人,以實力制住馬阮的野心,而是徒發空論,終至大權旁落。左良玉虛驕跋扈,擁兵自重,政治威望不高,坂磯一戰,管不住兒子攻掠城池,形同造反,政治上軍事上更一敗涂地。黃得功性格粗豪,缺乏政治頭腦,雖有心為南明出力,實際上卻在維護馬阮的反動權力。這三人都以身殉國,亦不能扭轉頹勢。再如侯朝宗、陳貞慧等清流文士,在國勢飄搖之際,忙于眠香買笑,作無關大局的黨爭,迎立新君時向史可法獻策,謀短計絀,權力遂落入馬阮之手,國家興復無望,自己也任由政敵宰割,這批文士亦非整頓乾坤的良才。這樣,奸邪勢力摧殘國脈,忠正人士黯弱不振,遂使南明僅僅支撐一年,便土崩瓦解。
《桃花扇》以廣闊的視野展現出當時民族之間、階級之間、南明統治集團內部各派之間錯綜復雜的各種矛盾,以充分揭示南明滅亡的原因,結構上通過侯朝宗與李香君由結合到分離,又由分離到重聚這條主線,以他倆的經歷,把這些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系的矛盾貫串起來,朝內朝外、江南江北都寫到了;左良玉一邊是他兩人到不了的,便由與侯朝宗有關的柳敬亭、蘇昆生先后前去送信,把左良玉組入情節之中,不顯游離;侯李分離之間,有蘇昆生代送桃花扇作連鎖,故全劇來龍去脈,條理清晰,穿插交織,渾然一體,內容浩瀚,事理昭然,結構處理十分高明。
戲中人物眾多,有名有姓的足有30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妓女藝人,寫出了他們不同的社會地位、政治態度、處世哲學、性格特征,大都有鮮明的個性,很少雷同之感。李香君聰明美麗,明辨是非,卻奩之舉嚴正地阻止了侯朝宗同閹黨妥協,分手之時端莊地勸勉侯生振奮豪杰之志。以后她居樓守節,拼死抗拒田仰婚事,酒筵之上,當面痛斥馬阮惡行。她在愛情上嬌柔婉美,貞潔剛烈,在政治上信仰堅定,斗爭勇敢,自始至終,都表現得非常美好。柳敬亭是說書藝人,技藝精湛,愛憎分明,替侯生傳書左良玉,妙用兩番譎諫,使他在歡然一笑之中翻然悔改,不再領兵東下。他替左良玉傳檄南京聲討馬阮,不怕行路艱辛,不避刀斧刑獄,上為社稷江山,下為友情義氣,那政治上的正義感,交誼上的豪俠胸懷,令人十分愛敬。阮大鋮是個野心家、陰謀家、利欲薰心,腹藏利劍,為死灰復燃,不辭奔波,甘忍屈辱,使用的手段非常卑鄙。一旦掌權行令,便狠報私仇,置人于死。他機警狡猾,才足濟奸,是腐朽勢力的邪惡代表。這三個形象,代表了《桃花扇》塑造人物性格所達到的高度。
清代劉凡評贊說:“《桃花扇》奇而真、趣而正、諧而雅、麗而清、密而淡,詞家能事畢矣。前后作者,未有盛于此本,可為名世一寶。”近代吳梅品評說:《桃花扇》“通體布局,無懈可擊。……故論 《桃花扇》之品格,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所惜者,通本乏耐唱之曲。”“有佳詞而無佳調,深惜云亭不諳度聲。”
《桃花扇》問世后,孔尚任的友人顧彩曾把它改寫為 《南桃花扇》,結局改為生旦當場團圓,侯朝宗攜同李香君北歸。抗日戰爭時期,歐陽予倩改編為京劇《桃花扇》,結局改為侯朝宗降清。其后,桂劇、越劇、揚劇、粵劇等亦進行改編演出。它還上了電影銀幕和話劇舞臺。
參考文獻
- 1. 黃天驥: 《孔尚任和 〈桃花扇〉》,見 《文學評論》,1980年第1期。
- 2.戴勝蘭、梁國輔:《談孔尚任〈桃花扇〉的思想傾向》,見 《齊魯學刊》,1981年第6期。
- 3. 袁世碩: 《孫尚任年譜》,齊魯書社,1987。
上一篇:《樞垣紀略》的主要內容,《樞垣紀略》導讀
下一篇:《棠陰比事》的主要內容,《棠陰比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