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贈·曾卓》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我是從感情的沙漠上來的旅客,
我饑渴,勞累,困頓。
我遠遠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
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燈。
我輕輕地叩門,如同心跳。
你為我開門。
你默默地凝望著我
(那閃耀著的是淚光么?)
你為我引路,掌著燈。
我懷著不安的心情走進你潔凈的小屋,
我赤著腳走得很慢,很輕,
但每一步還是留下了灰土和血印。
你讓我在舒適的靠椅上坐下。
你微現慌張地為我倒茶,送水。
我瞇著眼,因為不能習慣光亮,
也不能習慣你母親般溫存的眼睛。
我的行囊很小,
但我背負的東西卻很重,很重,
你看我的頭發斑白了,我的背脊佝僂了,
雖然我還年輕。
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
一口酒就使我醉了,
一點溫暖就使我全身灼熱,
那么,我能有力量承擔你如此的好意和溫情么?
我全身顫栗,當你的手輕輕地握著我的,
我忍不住啜泣,當你的眼淚滴在我的手背。
你愿這樣握著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長途么?
你敢這樣握著我的手穿過蔑視的人群么?
在一瞬間閃過了我的一生,
這神圣的時刻是結束也是開始,
一切過去的已經過去,終于過去了,
你給了我力量、勇氣和信心。
你的含淚微笑著的眼睛是一座煉獄。
你的晶瑩的淚光焚冶著我的靈魂,
我將在彩云般的烈焰中飛騰,
口中噴出痛苦而又歡樂的歌聲……
1961年11月
如同小說中的第一人稱并不等于作者自己,抒情詩中的“我”也不能和作者劃等號。但鑒于曾卓受過狂風暴雨的鞭打,曾一度被囚禁在“厄爾巴島”上,因而把這首詩寫的“從感情的沙漠上來的旅客”看作是作者的自況,把詩中寫到的既是結束也是開始的“神圣的時刻”看作是作者曾有過的感情經歷,想來也是完全可以的。
此詩題為《有贈》,所贈者是一位女性。這位女性的形象,具有典型意義。人們不會忘記:在“左”傾思潮統治的年代,當親人被釘上十字架,受盡眾人的嘲笑和凌辱的時候,是那些圣潔、崇高的女性,為親人分擔著寒潮、風暴和雷鳴,和親人心連著心走上人生的長途,穿過蔑視的人群。這種以沫相濡,攜手并肩,忠貞不渝的愛情,對坎坷路上的跋涉者、荊棘叢中的摸索者,顯得尤其寶貴。特別是在蔑視愛、否定愛的年月,把人與人之間的相慰相勉看作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年代,曾卓敢于頌揚男女之間存在著的親切而溫馨的愛,這對醫治由于推行“斗爭哲學”而造成的人們的心靈創傷,無疑大有裨益。
這首詩的篇幅雖然不長,但它所表現的感情卻是豐富又復雜的,其中既有渴望自由的痛苦,也有重見陽光的喜悅;既有深深的嘆息,也有崇高的誓言。不管是哪種情感,詩人均用優美的文筆把勞累困頓后受到“如此的好意和溫情”的感情表現得細膩委婉,使人窺見那即使頭發斑白、背脊佝僂,但青春的歌聲仍在胸中轟鳴的年輕心靈。在六十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曾卓這樣無拘無束地袒露自己的感情世界,向讀者奉獻出自己帶創傷的心;在許多詩人追求一種單純、明朗、和諧的詩歌美學風格的時候,更鮮見有人像曾卓這樣在歡樂曲中滲人一些苦澀的膽汁。
詩人的可貴之處,還在于表現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時候,不追求表面的熱烈,而用平淡的口氣表達濃烈的情思。比如,分明是由黑暗中來到光明的世界,可詩人不疾走,不狂奔,而是將腳步放得又慢又輕,從這盡量克制的感情中,我們仍不難窺見詩人因重獲自由而產生的喜悅心情。這種“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魯迅:《蓮蓬人》)的寫法,正是詩人經過煉獄的磨難之后,對人生對藝術的理解趨向深沉的成熟的表現。平淡中寓濃烈,憂傷中含歡樂,凄苦中帶甜蜜,這不僅深得藝術辯證法之精髓,而且還造成了一種復合美感,使讀者味之不厭。
曾卓這首詩,由于內容上有哀愁的傾訴和感情的潛流,所以情調顯得溫和,節奏顯得緩慢。這種情調和節奏,相當確切地、濃縮地表現了他經受時代的磨難和考驗的特殊的心境。他這種自然親切的寫法和毫無矯揉造作的感情,難怪使有的讀者聯想到黃新波的某些線條柔和而明快的版畫,聯想到珂勒惠支的許多表現母子題材的銅版畫。
上一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臧克家》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望星空(原詩略)·郭小川》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