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學案》的主要內容,《宋元學案》導讀
《宋元學案》曾名《宋元儒學案》,是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的著作。明清之際黃宗羲草創,后由黃百家、全祖望等人修補。黃宗羲從康熙十五年(1676)起草,至臨終乃完成不及一半,其子黃百家、私淑弟子全祖望相繼增補,先后歷時達60余年。本書刊行,幾經波折。全祖望校刻了其中17卷和敘錄,就因病逝世。此即二老閣鄭氏刻本。全將稿本托付給門人盧月船,其后黃宗羲六世孫黃徵,七世孫黃直垕相繼校補謄錄,編成86卷本,即余姚黃氏校補本。道光年間,王梓材、馮云濠訪得上述盧氏、黃氏稿本以及二老閣鄭氏刊本,并按全祖望百卷序錄校定補遺,自編為100卷,于道光十八年(1838)刊于浙江,尚未印刷,馮氏住宅被焚,刻版付之一炬。后經學家何紹基復行,重訂補校,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成,此為現在流傳各本的祖本。光緒五年(1879),又按何氏原版翻刻于長沙,此即通行的100卷《宋元學案》。以后印行的有上海文瑞樓本、商務印書館的萬有文庫本、世界書局的《四朝學案》本,中華書局的《四部備要》本。1986年12月,中華書局出版了點校本。
黃宗羲,明清之際思想家(詳見“明夷待訪錄”)。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號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自署鮚埼亭長。浙江鄞縣人。歷史學家、文學家。乾隆進士。雍正時選貢入京師,為方苞所重。后受權貴排斥,辭官歸鄉,專心著述,主講蕺山、端溪書院。為浙東學派的重要代表。學術上推崇黃宗羲,并受萬斯同的影響,搜集和研究宋、明兩代忠貞之士的事跡和思想,曾七校《水經注》,又三箋《困學紀聞》。著作有《鮚埼亭集》、《經史問答》、《漢書地理志稽疑》等。
《宋元學案》共100卷,約200余萬字。本書共列87個學案和兩個學略 (《荊公新學略》、《蘇氏蜀學略》)、兩個黨案(《元祐黨案》、《慶元黨案》),介紹學者約2700余名。本書基本上圍繞理學的濂、洛、關、閩及象山、永嘉、永康、金華等學派的師承門戶,分別歸綜立案。每個學案先列一表,列舉師友弟子,以明學術淵源;其次敘述所列學者的生平、著作、主要學術觀點,采錄其文集粹語,末附逸事及后人的評論。全書卷首有全祖望的88篇序錄,對各學派的宗旨、學風有所評論,但較簡單而不深入。書中間或有黃宗羲、黃百家、全祖望、王梓材、馮云濠編加的按語。
本書雖然傾向于濂溪、象山學派,但仍能打破先前的宗派門戶之見,注意到“各家之宗旨”,如介紹了理學產生之前的一些學派代表人物,并為反對過程朱之學的葉適、陳亮專設了學案,在書后附錄了有關新學和蜀學的材料。這就使本書更接近了一般性的學術史,而脫離舊有的理學宗派史模式。全書內容雖然較為龐雜,但選材范圍較廣,重要人物的著作選錄較多,史料考證也較精確,因此,“在近代資產階級的思想史傳入中國之前,在有關宋、元學術思想史的同類著作中,本書應算是最好的一種。”
參考文獻
- 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全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中華書局,1986。
上一篇:《宋會要輯稿》的主要內容,《宋會要輯稿》導讀
下一篇:《宋元舊本書經眼錄》的主要內容,《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