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主要內容,《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導讀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又名《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系針灸學著作。宋王惟一撰。刊于1026年。宋《崇文總目》最早著錄。本書撰成后,宋醫官院將其刊刻于四面石壁上。當時除石刻外,尚有木版刊行。惟現存者只有明政府于正統八年(1443)重刊此書后的復刻本數種。北宋原書石刻的殘石數塊,及明代石刻的拓本等。此外,尚有1186年 (金大定丙午) 稱閑邪瞆叟(佚名)者將此書略加刪補,改編而成的5卷本,題為《新刊補注銅人俞穴圖經》。其復刻本較多,流傳甚廣。1949年后有影印本。
王惟一 (約987—1067),或名王惟德,宋代著名針灸學家。曾任太醫局翰林醫官,殿中省尚藥奉御。宋仁宗天圣初年 (1023)奉命編修針灸書,于天圣四年(1026)編成《銅人俞穴針灸圖經》,由政府頒行各州。天圣五年(1027)由他設計并主持鑄造記有經脈腧穴的針灸銅人兩具。銅人的軀體,臟腑可合可分,體表刻有穴名,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生之用。
本書3卷。卷上首載仰伏人尺寸圖、十二經脈及任脈、督脈經穴圖等。其次按手足陰陽十二經和督脈、任脈的順序,逐經記述了經脈循行、主病及所屬經穴的位置。卷中首載針灸避忌太乙圖。其次按頭、面、肩背、頸、膺、腋、股、脅的順次及經穴排列的行序,詳論每一經穴的部位、主治、針灸法和宜忌等。卷下首載論十二經氣血多少及井、滎、俞、經、合穴名,其次按手足陰陽十二經脈順序詳論四肢部經穴的部位、主治和針灸法等。附《穴腧都數》1卷,簡記經穴部位和周身骨度尺寸及臟腑大小等內容,文字簡要,具有全書經穴的索引性質。《新刊補注銅人腧穴圖經》在原書基礎上,刪去骨度法、臟腑圖、《穴腧都數》等內容,補入經脈循行的注文,針灸避忌人神圖等,并將經穴圖及十四經脈的排列作了修改。
本書較為系統地總結了宋以前針灸學的成就。書中對手足三陰三陽經脈、任督二脈的循行及所屬俞穴,逐一進行了訂正。由于王氏參考諸家,訂正有據,書中所確定的經脈循行和經穴位置,一直為后世醫家所贊許。特別是王氏本著“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形”的認識,鑄造針灸銅人,為制作針灸模型之首創。而本書文圖相兼,復對針灸銅人起到闡釋作用。本書與針灸銅人一并對針灸學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上一篇:《醒世恒言》的主要內容,《醒世恒言》導讀
下一篇:《銅壺漏箭制度》的主要內容,《銅壺漏箭制度》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