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地圖》的主要內容,《輿地圖》導讀
《輿地圖》是一幅版刻宋代政區總圖。此圖原木刻版久佚,僅存一宋拓本藏日本京都東福寺塔頭栗棘庵。此拓本為日本佛照禪師(1266)于南宋祥興二年(1279)帶回國。
此圖未署作者及繪制時間,據圖上地名及圖上方《諸路州府解額》所載考訂,知咸淳元年(1265)咸淳、瑞安、建德升為府,富順監復置并徙治虎頭山,圖上均有反映,而此后的升降廢置則無更改,可以斷定地圖繪于此年。據下列證據,此圖當刻印于明州(今浙江寧波市):1、圖中海上交通路線有兩條,都是從慶元府(即明州)之蟹浦和定海啟程。2、圖中所繪東海島嶼10多個,全都密集在明州之東,其他港口之外均無。3、明州是南宋印刷業中心,從現存南宋刻本證明,那里不僅印刷業發達,而且技術也相當淳熟。4、佛照禪師入宋參學的地點也正是明州(瑞巖寺)。咸淳元年僅為南宋疆域政區地名最后斷限,而圖與《諸路州府解額》還包括北宋政區,這一部分的時間斷限與南宋政區地名是不同的,據研究,此斷限為宣和七年(1125),如慶陽府,宣和七年改慶州為慶陽府,圖與“解額”表皆為慶陽府。肅軍,宣和七年改為安肅縣;永寧軍,宣和七年改為博野縣;保定軍,宣和七年改為保定縣,圖上均有反映,只有東平府為特例,據《宋史·地理志》:“東平府……本鄆州,宣和九年改為東平府”,圖上已作東平府。圖中還有少數政府地名未按斷限年代而沿用以前舊名。
作為全國性大幅地圖的編制,除利用文獻資料外,必還參考了有關地圖。前人曾斷言此圖是以黃裳石刻地理圖為基礎,補上南宋未改制后的主要地名。實際情況并不如此,因為雖然此圖東北部邊境政區與水系中大小遼水位置正北部繪有大片森林,還有一些注記如“平地松林廣數千里”,“契丹遺族奔避于此”等與《地理圖(現存黃裳地圖)》相同,但是凡上所舉也同見于《契丹國志》一書中的《契丹地理之圖》與《晉獻契丹全燕之圖》。從而證明《輿地圖》與《地理圖》之間不是流源關系,而是同源關系。《輿地圖》的西北邊疆部分還參考過《華夷圖》,黃淮水系則參考過《禹跡圖》。
《輿地圖》以兩宋疆域政區路、府、州、軍、縣為主體,加上北方的契丹、女真、西夏的疆域及其部分州府,周邊則東包日本,西括蔥嶺以及漢唐管轄西域諸古國,北達蒙古高原一些部族住地,南載印度與南海上一些國家和島嶼。此圖還詳細繪有府、州、縣、關鎮間的交通路線。路線最詳,相對較準確的是兩宋境內中心部分,其中北宋都城開封與南宋都城臨安,分別作為南、北交通網的輻射中心;其次是長安與成都,分別作為西北、西南交通網的輻射中心。最值得注意的是山區間道路,循山間嶺路與河流谷道,平原則四處可通,僅受制于地形如河流、渡口。圖上西北、西南所繪山岳極多,除名山外,很多無名,僅表地形,主要表山路徑由。關道上則注道路名,如“高陽關路”,少數還用較長的注記加以詳細說明,如太行諸陸嶺、大庾嶺等五嶺,鄧艾伐蜀的陰平道。東北契丹地區,西北與西南邊區所繪路線較少,有的竟不繪。海道有兩道,一名“過沙路”,一名“大洋路”。前者起自慶元府蟹浦沿海岸北上,后者起自定海縣,向東渡大洋至日本,兩路總稱“海道舟舡路”。繪海上交通,以此圖為首。此圖還繪有河流、湖泊、山岳、森林、海洋和島嶼。邊疆地區還標有民族部落的分布和歷史沿革。河流具體經流地點非文獻所能詳記,此圖所繪皆比其它現存宋圖為詳。邊境部分雖疏失較多,但東部平原上黃、淮、海3河水系繪載最詳。如黃河,圖上繪有南、中、北3條。《宋史·河渠志》不載南道黃河,此圖所繪南道現行黃河,系從沙店口分流向東南,經長垣、東明之北,韋城、南華、乘氏之南,至興仁府北與廣濟軍南,與黃河東流之中道分開。東南經楚丘、武城、金鄉、魚臺之北,合泗水(下游稱南清河)經豐、沛之北至徐州,這是歷史上黃河第四次大變遷,但過去決口不明,徑流不詳,此圖足補史籍記載之缺。又如海河,所載各水的注記、經流皆比“禹跡圖”詳細得多,海注水系古今變化很大,《宋史·河渠志》所記簡而不全,難以究知分河經流與變遷,而此圖所繪漳水、滹沱河、易水、涿水、桑乾河、溫余河、白與河、潮里河等皆條析分明。
圖上繪載山嶺關隘尤詳,如秦嶺、巴山通道,圖上繪有七盤嶺、武關、子午、斜谷、馬谷、大散關等越秦嶺諸谷道,南面自東至西橫列大小二胡嶺、驢口嶺、青峰關、瓦口關、青羅關、霹靂嶺、子嶺關、西子關、石門關、三里關、饒峰關、瀉油關、仙女關、新開關、隔牙嶺、野豬嶺、桃源嶺、魚關等一系列關嶺,山嶺上繪有樹木。這是其他宋圖上不易見的。
參考文獻
- 黃盛璋:《宋刻〈輿地圖〉綜考》,《中國古代地圖集》(戰國至元代),文物出版社,1990。
上一篇:《翼教叢編》的主要內容,《翼教叢編》導讀
下一篇:《輿地廣記》的主要內容,《輿地廣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