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橋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注釋】
(1)此詩寫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當時作者出使金國,途經北宋故都汴京。題下作者原注:“南望朱雀門(汴京正南門),北望宣德樓(宮城的正門樓),皆舊御路(專供皇帝使用的街道)也。”州橋:正名天漢橋,在汴京宮城南,建于汴河上。詳見《東京夢華錄》:州橋“正對于大內御街,……皆低平不通舟船,……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梁,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云之狀,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御路也”。御路,即御街,由宣德樓南去,經州橋,直通朱雀門。“御街,自宣德樓一直南去,約闊二百步,兩邊乃御廊,舊許市人買賣于其間,自政和間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兩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磚石甃砌御溝水兩道,宣和間盡植蓮荷,近岸植桃李梨杏,雜花相間,春夏之間,望之如繡。”按以上皆北宋未陷金時情況,可見梗概。四十余年后,范成大出使至金,途經故都時,其繁華不再。
(2)天街:即題下原注的“御路”,也可理解為泛指京城的街道。
(3)父老:指已經年邁的北宋遺民。也可理解為上了年紀的汴梁百姓。等駕回:盼望宋朝皇帝回汴京。駕:皇帝乘坐的車子。
(4)失聲:泣不成聲。詢:探問、打聽。使者:指出使金國的作者一行。
(5)六軍:周代天子統率六軍,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以后即沿指“六軍”為王師。這里指南宋的軍隊。
【賞析心得】
南宋乾道六年(1170),高宗趙構養子趙昚(慎),是為孝宗,繼位已經九年了。他比其養父顧點廉恥,有點“出息”,屢想收復河南“陵寢”之地(連祖宗都“睡”在失地上,豈不丟臉),并想收復那奇恥大辱的跪拜受書禮節(即南宋皇帝要跪接金國皇帝的授書)。為此,孝宗打算派李燾和范成大前往金國交涉。李燾嚇得說:“這豈不是要葬送我!”不敢承接。剩下范成大一人,以“祈請國信使”、資政殿大學士名義,慨然前往。出使中,他堅貞不屈,“詞氣慷慨”,幾欲被殺,“全節而歸”。出使途中,范將見聞感受寫成七十二首絕句及《攬轡錄》一卷,反映了淪陷區百姓對金國統治者的憤恨,對南宋收復國土的熱切期盼和重見天日的渴切愿望,同時也表達了作者本人強烈的愛國情操。《州橋》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作者將“州橋”作為題名,以“天街”為特寫鏡頭,有其特殊的象征意義。這里曾經是當年北宋皇帝車駕經行的御路,兩邊御廊曾許市民買賣交易于其間,兩旁御溝水道盡植蓮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春夏之間,百花盛放,望之如繡。它們象征著北宋王朝的威嚴,黎民百姓的安居樂業和大宋王朝的錦繡山河。可是現在滿街是橫沖直撞的金兵鐵騎,百姓是忍氣吞聲、屈辱生活,街市是百業凋敝、蕭條冷落。淪陷區的父老兄弟翹首盼望、年年等候宋朝官軍打回汴梁,宋帝車駕重回天街。“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作者出使經過淪陷了的故都,最為關心的是遺民們的心聲。范成大作為南宋使者,雖有接伴使同行監督,但當接觸失地汴梁百姓時,從其眼神面色、舉手投足之間,他心領神會,完全能感覺到淪陷區人們的處境、心情和盼望。他們中的多數都是忍淚吞聲,用急盼眼神無聲詢問,內中也有大膽的,冒著生命危險、乘隙悄悄地問:“幾時真有六軍來?”這輕輕的一問,如千斤重錘敲打著作者的良心,激起了無限的羞愧、感慨和悲憤!這輕輕的一問,叫作為使者的作者無言以答,卻刻骨銘心!若干年后,陸放翁才代為回答:“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
這首詩,視角典型、以點代面,用“州橋”貫穿今昔,連接南北,亡國之痛、失土之恨,趙家天子與黎民百姓,感受與對待天壤之別,真叫愛國者痛,茍安者恥!
上一篇:文天祥《至揚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歌元豐·豚柵雞塒晻靄間》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